永昌县人民法院西河法庭深耕本土法治土壤,以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红色基因为魂,以融合“茶话贤孝”乡土智慧为翼,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到实处,在破解群众“急难愁盼”中书写司法为民新篇章。
红色司法“活”起来:从“坐堂问案”到“田间审案”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中国红色司法的经典符号,其“深入实际、依靠群众、就地解决”的核心要义,在西河法庭有了新时代的生动实践。这里的法官主动走出审判庭,把“法徽”扛到乡村院落、田间地头,在与群众的面对面交流中摸清案件“底细”。
不久前,一起执行案件承办法官在处理一起债权纠纷时,没有简单依赖网络查控账户,而是多方打听、三次实地走访,最终发现被执行人在外地经营着一家牛场。彼时,牛场虽有规模,但存栏的多是未出栏牛犊,被执行人因资金周转困难连饲料都难以保障,若按传统模式拍卖牛场,不仅会让被执行人“雪上加霜”,申请人的债权也可能难以足额兑现。
法庭果断摒弃“一拍了之”,创新推出“牛羊抵顶”方案:由被执行人按市场价格折算部分牛犊抵偿债务,剩余款项制定分期还款计划。这一方案既缩短了债权兑现周期,又为被执行人保留了经营希望,实现了“申请人权益有保障、被执行人发展不中断”的双赢。
“法官没让我们走到绝路,这是真的为老百姓着想!”被执行人的感激,正是“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最佳注脚。
乡土智慧“用”起来:一杯热茶化解三尺寒冰
基层矛盾多掺杂家庭伦理、邻里情分,光靠法律条文往往难以“治本”。西河法庭立足当地“崇贤尚孝”的文化传统,创新推出“茶话贤孝”调解模式——不设严肃的审判席,而是摆上几张桌椅、泡一壶热茶,邀请村社“乡贤”“长者”参与,用“拉家常”代替“讲法条”,用“贤孝故事”解开“心结疙瘩”。
此前,一对年轻夫妻因日常琐事积累矛盾,闹到法庭要离婚。办案法官没有直接开庭,而是把双方当事人、亲属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请到村委会小院。热茶氤氲中,老人先聊起村里“夫妻相扶到老”的例子,法官再从孩子成长、家庭责任的角度慢慢引导。原本剑拔弩张的夫妻,在茶香与情理的浸润下,逐渐敞开心扉:“其实也没多大事,就是平时没好好沟通。”最终,两人当场撤回离婚申请,承诺以后好好经营家庭。
“一杯热茶喝醒了糊涂的我们,谢谢法官让我们找回了家的温暖。”事后夫妻二人的话,道出了“茶话贤孝”模式的价值——它让矛盾化解不止于“案结”,更追求“事了人和”,让乡土社会的温情成为法治的有益补充。
法治服务“送”起来:“大篷车”开进农家院
“土地流转签合同要注意啥?”“子女不赡养老人该咋维权?”在永昌县的乡村集市上,一辆印着“三农法律大篷车”的面包车前总是围着不少村民。这是西河法庭依托党建品牌打造的“移动法治课堂”,也是法庭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
法庭干警定期驾驶“大篷车”深入各村社,结合农村高频法律需求,通过发放图文手册、讲解典型案例、一对一答疑等方式,把土地流转、劳务合同、赡养纠纷等法律知识,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用得上的“家常话”。今年以来,“大篷车”已走遍20多个村社,开展法治宣传20余次,覆盖群众1000余人次。
“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远,现在法官上门讲课,遇到事儿知道该咋用法律保护自己了。”村民王大爷的感受,正是西河法庭“融服务于基层”理念的体现。除了普法宣传,“大篷车”还会根据村民需求,协助联系巡回法庭、预约调解服务,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司法服务。
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红色传承,到“茶话贤孝”的乡土创新,再到“三农法律大篷车”的服务延伸,西河法庭始终以“人民需求”为导向,让司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未来,这个基层法庭还将继续探索审执实践创新,用法治阳光守护农耕文明里的和谐与安宁,让司法为民的初心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李琳)
责任编辑:孟茜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