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公路段职工杨军:书写公路人的青春答卷在陇南宕昌的公路版图上,国道212线是连接城乡的“生命线”。每当这条道路遭遇险情,总有一群身影逆行而上,宕昌公路段青年职工杨军,便是其中最年轻的“守护者”之一。从2023年入职时对机械一窍不通的新手,到如今能在水毁抢险中独当一面的尖兵,他用两年时间,在尘土与泥泞中书写了属于公路人的青春答卷。
“这些‘铁家伙’是保通保畅的关键,必须摸透它!”2023年刚到公路段时,看着装载机、挖掘机等庞大的养护机械,杨军既好奇又忐忑。为了尽快上手,他把老师傅们当成“活字典”,白天跟着在养护现场跑,从机械启动、操作手势到安全注意事项,逐一记在笔记本上;晚上回到宿舍,再对着笔记回忆实操细节,遇到模糊的地方,第二天一早就追着师傅问,直到完全弄懂。
寒来暑往,杨军的笔记本记满了3本,机械操作技能也从“入门”进阶到“熟练”,逐渐能独立承担日常养护任务。但真正让他从“骨干”成长为“尖兵”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抢险硬仗。
今年7月18日清晨,宕昌县遭遇强降雨导致多处路段被淤泥和石块掩埋。接到抢险指令后,杨军来不及吃早饭,便和同事们带着挖掘机、装载机赶赴现场。来到现场,只见道路被1米多厚的淤泥覆盖,路边的护栏被冲断,几块半人高的石头横在路中央。
“必须尽快打通道路!”杨军主动请缨,登上挖掘机。由于路面泥泞湿滑,每一次挖掘、转向都需要格外小心。他全神贯注盯着操作杆,手臂随着机械动作精准发力,先将大块石头挖起、移到路边,再一点点清理路面淤泥。雨水顺着安全帽檐往下流,模糊了视线,他就用袖子擦一擦;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酸痛得抬不起来,他就趁换设备的间隙揉一揉,始终没有离开操作位。
就这样,杨军和同事们连续奋战了3天,饿了就啃几口方便面,困了就在抢险车上眯一会儿。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受阻路段的淤泥和石块被全部清理完毕,国道212线恢复畅通。
如今,杨军依然坚守在一线。他说:“‘养好公路、保通保畅’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每一个公路人的责任。只要道路需要,我就会一直冲在前面。”这位年轻的公路人,正用自己的坚守与担当,让青春在公路养护事业中不断绽放光彩。(韩玉龙)
责任编辑:孟茜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