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埂纠纷缠了半年,镇上调解员三天就给捋顺了!前天刚发生的劳资矛盾,今天就有人上门,这下心里踏实了!”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村民热议着矛盾纠纷化解带来的变化。
作为典型农业镇,土地边界、赡养养老等矛盾纠纷曾是西巩驿镇乡村和谐的“绊脚石”。如今,一场全域覆盖的排查化解行动,正以“快速响应”的效率与“精准施策”的温度,让治理暖流浸润家家户户。
敲门问诊
把调解现场搬到群众炕头上
清晨的薄雾中,中驿村网格员王素霞已踩着露水走进田间。“张大哥,你家麦地和李婶的田埂边界,测量时间定了没?”
在西巩驿镇,16支由网格员、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老党员和乡贤组成的“调解小分队”,每月开展“敲门行动”。队员们带着磨卷边的“社情民情记录本”,在田间地头、农家炕头拉家常、问难处。排查出的矛盾纠纷按“红黄绿”分级:红色急办件24小时内介入,黄色关注件3天内出方案,绿色常规件动态跟踪。截至目前,全镇排查的151起矛盾纠纷中,147起当场化解,4起纳入跟踪台账。“以前是‘民找官’,现在是‘官找民’,矛盾纠纷刚冒头就被掐灭。”镇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多元联动
让法理人情“双落地”
“赡养费不仅是给钱,还得尽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义务。”营坊村调解现场,司法所工作人员向当事人详细解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据悉,该村兄弟俩因父亲赡养积怨多年,哥哥想只出钱,弟弟要求轮流照顾。随后小分队启动“部门联动”,村委会梳理了老人的需求,司法所工作人员讲明法律责任,乡贤用“老理儿”劝说,最终兄弟俩达成了协议。
在西巩驿镇,这种“调解+普法”成为调解标配,土地纠纷联动农业部门讲解《农村土地承包法》,宅基地争议邀自然资源部门丈量,婚姻矛盾联合妇联疏导。今年,多元联动纠纷回访满意度超98%。
源头设防
数据筑牢“防火墙”
3月至5月春耕期间,土地纠纷占60%;9月至10月秋收后,流转和劳资争议集中。西巩驿镇矛盾分析会上,通过梳理三年的台账,摸准矛盾纠纷高发规律,提前预案,春耕前开展“土地边界清零”,用卫星定位确权;秋收后联合司法所为群众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镇上推行“分级回访”等制度,并将矛盾纠纷化解与村规民约修订结合起来,把“不占他人耕地”“赡养老人要尽责”等内容写进村规,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后进行公示,让“软约束”变成“硬规矩”。
如今的西巩驿镇,田埂争执少了,农家笑声多了。乡村和谐的根基,藏在了每一次耐心调解、每一份法理人情里。(田圆)
责任编辑:王昱璇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