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针线”绣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灵台县法院“煤电法庭”以多元解纷赋能基层善治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小锋 文/图
今年以来,灵台县人民法院“煤电法庭”以“抓前端,治未病”为导向,锚定多元解纷、产业赋能,将司法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末梢,努力为基层善治提供有力的司法支撑和服务。
“太感谢法官了,没想到这么快就领到了工资!”6月7日,农民工闫某等人拿着工资款激动地说。
这原本是一起因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诉至法院的案件。但在4月3日,灵台县法院“煤电法庭”收到关于蒋某、闫某等35人与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劳务合同纠纷案件。该法庭庭长张婷在办案过程中发现,被告某建设公司系甲公司,欠原告蒋某、闫某等多人40万余元工程款系乙公司。为彻底化解案涉工程全部纠纷,张婷详细了解情况后提出调解思路,主动联系农民工,让他们参与到涉及甲乙双方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的诉讼中,由某建设公司直接支付工资。
6月27日,灵台县法院干警走进辖区重点产业企业,开展案件回访与法治宣传活动。
经过多轮协商后,双方当事人均同意35名农民工以原告身份参加该案诉讼,由某建设公司直接支付工资。经过数次调解,最终,各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并在签订调解协议当日,某建设公司直接以现金方式当场向农民工支付工资款。
“取得这样的结果,不仅得益于‘煤电法庭’坚持每周集中讨论学习,经验丰富的老法官通过老带新,悉心传授办案技巧和调解方法,更是‘煤电法庭’坚持依法履职,落实将调解贯穿审判工作始终的办案理念,努力提升审判质效的生动体现。”张婷表示,法庭始终坚持司法为民的初心和决心,以“案案见担当”的依法履职,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传递司法的力度与温度。
5月6日,“煤电法庭”成功调解一起涉食材买卖合同纠纷,食材经营者与购买者在法官的调解下互谅互让,握手言和,达成一致意见,法庭调解工作获得当事人的一致点赞,有力彰显了司法温度。
2023年,李某在灵台县独店镇经营果园期间,从马某处购买了蔬菜等食材,后来由于生意不景气,李某拖欠货款一直未付。今年4月,马某诉至“煤电法庭”,办案法官经过一小时反复协商,原告同意给被告“喘息”时间,被告也表示将积极筹措资金,尽快履行付款义务。最终在5月6日,归还了拖欠的货款,原告撤诉,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今年以来,“煤电法庭”以“小切口”破题基层治理的实践,正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活注脚。这座扎根乡土的人民法庭,正用司法“针线”细细缝补乡村发展脉络,让法治成为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底色。
责任编辑:马晓珍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