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发布时间:2025-07-31 17:56:50     来源:法治甘肃网

“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

——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镇的多民族共富之路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王瑾 徐燕 王炳智

  在祁连山脉东麓、乌鞘岭北侧,大通河宛如一条碧绿的哈达,蜿蜒流过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镇。这片被马牙雪山环抱的河谷地带,依山傍水,自古就是河西走廊通往青藏高原的咽喉要道。

  这座雪山环抱、河水滋养的古镇,曾是驼铃悠扬的丝路驿站,是历史上茶马互市的重要节点。大通河畔的古老渡口,见证了六百余年来汉、藏、土、回等多民族商旅往来、文化交融的历史传承。

  如今,潺潺的河水依然滋养着这片土地,让这里成为多民族守望相助的温暖家园,藏汉牧民同守白牦牛,各族群众共侍药材田,土族刺绣、藏族歌舞与汉族剪纸在文旅区相映成趣。

畜业同心共富路

  天刚蒙蒙亮,汉族牧民刘祖林就起床了。他裹上外套,踩着露水就往羊圈走去。他的老父亲刘占发已经在那儿忙活了。

  “老爹,今儿个给羊喂啥?”刘祖林搓着手问。“按技术员教的方子来。”刘占发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苜蓿草掺玉米青贮,三比二。”刘祖林点点头,两人配合着往食槽里添饲料。

  几年前,他还是个只会传统放牧的老把式。

  “现在跟着大伙学科学养殖,羊羔很少得病,年底能多挣两万多。”他说着,脸上笑出褶子。

  在小科什旦村肉羊基地,天堂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雷占军正和牧民们讨论着天华肉羊的饲养要点。

  “同等饲养条件下,天华肉羊与甘肃高山细毛羊相比,天华肉羊可以实现2年3产,单只母羊带来经济效益达900元。”他抱起一只活蹦乱跳的羊羔,“生长速度与肉质显著提升。”

  同样,在菊花村白牦牛繁育基地里,科研团队运用现代技术精心培育这一特色品种,让珍贵的“高原之宝”焕发新生。

  眼下,天堂镇牛羊饲养量和年出栏量均实现10%的增长,不同民族的牧民们在技术交流、经验共享中,携手奏响共同富裕的和谐乐章,生动展现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景。

药香共筑振兴梦

  如果说畜牧养殖是天堂镇发展的基石,那么中(藏)药材产业则是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梯。

  天堂镇富含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的山地黑褐土与山地栗钙土,堪称大自然馈赠的“天然药仓”,为羌活生长创造了绝佳条件。

  这里产出的羌活根茎粗壮紧实,经检测,其挥发油、羌活醇等有效成分含量远超其他产区。凭借抗炎抗菌、抗氧化等广泛药理活性,“镇域之宝”羌活在医药市场供不应求。

  5000亩GAP认证基地里,妇女们的身影交织成动人画卷:有人家中老小需要照料,还要打理药田,邻居们得知后,纷纷带着工具前来帮忙,大家一边给羌活除草,一边分享管护心得。擅长烹饪的妇女常在劳作间隙为大伙准备可口的点心和热茶,让疲惫的姐妹们补充体力。

  在这片沃土上,各民族群众早已将互帮互助融入产业发展血脉。当男人们为拓宽增收渠道外出务工时,妇女们便自发结成互助小组,在药田里撑起“半边天”。

  遇到羌活幼苗染病的难题,妇女们围坐在一起,将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共同寻找解决办法。这份团结协作的力量,推动着天堂镇中藏药材产业蓬勃发展。

  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天堂镇还创新推广“多年生+当年生”科学种植模式,每年轮作倒茬面积约2000亩,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时,汉族专家提供前沿技术,藏族药农反馈实践经验,共同推进“天堂羌活”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工作。

  此刻,1.98万亩羌活种植区生机勃勃。藏族村民王先庭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望着眼前长势喜人的羌活感慨道:“以前守着几亩树苗,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与各族乡亲一同种植羌活,收入翻了好几倍,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风情引客乡村荣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天堂镇的文旅资源如璀璨明珠般次第呈现。

  本康丹霞地貌在阳光下色彩斑斓,奇峰怪石诉说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朱岔土族风情园内,土族阿姑身着绚丽服饰,以热情奔放的歌舞迎接八方来客。

  经营农家乐的汉族老板望着熙熙攘攘的游客,满脸笑意:“过去守着好风景受穷,如今发展旅游,在家门口就能致富。”

  正是这样的发展契机,催生出天堂镇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图景。

  在旅游服务一线,各民族群众紧密协作,共同为游客打造优质体验,精美的唐卡,色彩艳丽的盘绣,便携的养生香囊……大家联合经营店铺,互相推荐产品,让游客一站式领略多元民族文化魅力。

  各民族携手共绘的文旅画卷,正徐徐铺展成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

  天堂镇依托“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等国家级荣誉,创新实施“文旅+”双轮驱动战略。在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下,“一核两线四村”规划落地生根:10条精品旅游环线串珠成链,将鬼斧神工的丹霞地貌与独特的藏族风情有机融合;藏乡自驾、药浴康养等特色项目持续升温;“一码游天堂”智慧平台的上线,让“指尖上的旅游”成为现实。

  当夜色漫过天堂镇,民宿的窗棂透出暖光。明天,新的游客将顺着山路而来,带着期待,赴一场民族共酿的文旅之约。

责任编辑:马晓珍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