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聚居特点,给交通安全教育带来独特挑战。202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州中小学生交通事故中,农牧区学生占比高达73%,摩托车相关事故尤为突出。传统安全教育模式效果有限,创新迫在眉睫。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交通安全教育真正入脑入心。”甘南州教育局安全科科长马建军说。2023年初,经过多省份考察,当地决定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全新教育平台。
经过半年筹备,在州政府统筹下,教育局、交警支队、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和陇中驾校达成合作协议。教育局提供政策支持,交警支队负责专业技术指导,职业学校承担课程研发和师资培训,陇中驾校则投入资金、场地和行业经验。这种“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创了甘肃省交通安全教育新路径。
“这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优势互补。”基地负责人、陇中驾校校长董杨春介绍,“教育局把握方向,交警提供实战案例,学校负责教学转化,驾校让一切更贴近实际。”
沉浸体验:让安全意识“看得见、摸得着”
步入基地,理论教学区的智能屏幕循环播放着根据真实事故制作的3D动画。“这是‘甘南典型事故案例库’,已收录52个本土案例。”讲解员指着一段动画说,“这个案例发生在去年夏天,一个学生无证驾驶摩托车载人,在转弯处失控……”
模拟体验区的VR高原驾驶系统前总是排着长队,系统可模拟冰雪路面、急弯会车等十余种高原特有路况。“太可怕了!”刚体验完的卓玛同学心有余悸,“虚拟世界里撞车的感觉太真实,我的手现在还在发抖。”
最受欢迎的酒驾毒驾4D动感体验舱,能模拟酒驾后的眩晕感和失控感。“体验过一次的学生,对酒驾危害的认知度能提升60%。”技术人员说。
精准施教:从孩子到家庭的辐射
基地的教学创新不仅在硬件,更在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开发了阶梯式课程:小学生以体验为主,初中生侧重案例分析,高中生加入责任教育。每周三的“开放日”向居民开放,上个月,一位牧民父亲体验后,主动带儿子报名摩托车驾照考试:“以前觉得会骑就行,现在明白了规矩的重要性。”
基地注重双语教学和民族文化融合,所有展板、视频均有汉藏双语版本,还开发了“牧区摩托车安全”“转场牲畜避让”等特色课程。藏族民警才让扎西说:“用藏族同胞熟悉的语言和事例讲安全,效果特别好。”
成效显著:安全理念扎根高原
运营一年多来,基地累计接待中小学生及幼儿超3200人次,开展专题培训36场,培养校园安全宣传员260名;合作市涉及学生的交通事故同比下降45%,驾校学员交通违法率显著降低。
基地的影响力正向校园外延伸。合作市第三小学的“安全小卫士”自发组织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当地外卖骑手集体来基地“充电”,周边牧民也养成定期咨询的习惯。“以前是我们追着讲安全,现在是他们主动来学习。”交警支队王警官说。
谈及未来,董杨春望着远处群山:“下一步要打造移动教育基地,把安全课送到更远的牧区;还要开发线上课程,让更多孩子受益。”
夕阳西下,今天的最后一组参观者合影留念。镜头里,孩子们举着“我是安全小卫士”的证书,笑容比高原的阳光还要灿烂。这座高原上的教育基地,正用创新理念和扎实工作,为孩子们筑起生命防线,唤醒一个个生命对安全的敬畏。(王芳)
责任编辑:孟茜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