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居和一”好家园 绘就和美新画卷
——和政县南关社区互嵌式发展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赵艳岩
一幢幢楼房掩映绿树林中,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处处场所人头攒动、一张张笑脸幸福灿烂……这一幕幕场景构成了临夏州和政县南关社区群众幸福生活的缩影。
近年来,南关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打造“融居和一”特色品牌,立足社区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扎实推进“红石榴”互嵌式社区建设,全力实施“一关三实五融”工作法,努力打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各民族群众互嵌融居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团结生动故事时时涌现,齐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关”:凝聚共识 同筑美好家园
为更好地促进各民族群众思想共融式嵌入,南关社区切实把好社区干部知道辖区基本情况、辖区居民了解基本政策的“知情关”,成立了“红石榴”互嵌式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政策宣讲、发放宣传资料、上门宣讲、知识问答、制作展板等形式开展宣传,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做到政策惠及群众、作风引领群众、服务暖心群众。
“三实”:让幸福生活 看得见摸得着
联动实。南关社区与辖区内各级党组织互联互通互动,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安全隐患应急预案、“面对面,心贴心”议事会等制度,形成了活动相互融入、矛盾合作调处、治理多元参与的“红石榴”家园创建大格局。
文化实。为促进各民族群众“文化交融式”嵌入,南关社区积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探索开拓社区与社会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切实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
民意实。深入推进社区与网格化管理大融合,以综治网格为基座,打造“逐级联动、多元化解”的“大综治”工作格局,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全力建设南关社区4个大网格,协调解决居民反映的疑难复杂诉求。
“五融”:民生无小事 点滴见真情
空间共融是互嵌式社区的实体场域。南关社区通过“大党委”联动机制和“五位一体”管理模式,整合资源开展各类活动,促进各族群众在社区空间内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打造嵌入式居住环境,推动空间融合与资源共享,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融的浓厚社会生活氛围。
文化共融是互嵌式社区的认同根脉。“红马甲”志愿服务队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社区党员带头开展街道宣传……南关社区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原则,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核心,推动各民族文化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共振,促进文化交流与认同。
经济共融是互嵌式社区的物质基础。积极搭建和政县人社就业平台,通过链接就业资源、联系招工单位、在居民群设零工驿站小程序等方式,鼓励民族特色产业、小微企业加入社区,优先吸纳群众就业,帮助实现就业创业,助力经济协作与发展。
社会共融是互嵌式社区的重要纽带。为了更好地解决辖区内矛盾纠纷、民生事项,南关社区成立“小南矛盾调解室”,整合调解资源,吸纳各族乡贤等参与纠纷化解。推出“面对面、心贴心·协商在基层”,开展“小板凳”议事会解决民生事项,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增强了社区群众的凝聚力和邻里之间的深厚情感,营造了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心理共融是互嵌式社区的精神归宿。南关社区通过举办“巾帼法律明白人”专题普法宣传等活动,为社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真正打通妇女儿童维权“最后一公里”。依托网格化治理聚焦“一老一小”开展多样化服务。定期进行环境卫生清扫,打造“干净、有序、优美、文明”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的“硬举措”与“软实力”,增强各族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与向心力。
责任编辑:马晓珍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