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徽县公路段以“陇之道”养护品牌为旗帜,深耕路域环境提升与预防性养护,将公路养护与红色文化、历史传承深度融合,用匠心和科技勾勒出“畅安舒美洁”的现代化公路新图景。
清晨五点,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穿透秦岭余脉的薄雾,养护工人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机械化养护设备的轰鸣声中,高压清洗车正对着路面顽固油污发起“总攻”。“这些油渍不仅影响路容,还容易造成车辆打滑。”养护队长老王边操作设备边介绍,“我们现在采用机械+人工的双重作业模式,确保不留死角。”
针对排水系统,养护人员手持铁锹、铁耙,对边沟涵洞进行地毯式清理。“每年汛期前,我们都要对全县公路排水系统进行三轮排查,这是保障道路安全的生命线。”技术员小李翻开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隐患点的整治情况。
在架子山桥施工现场,新型无机聚合物砂浆正在修复混凝土剥落部位。“这种新材料不仅强度高,还能有效抵御雨水侵蚀。”项目负责人展示着对比数据,“配合硅烷涂料防护,桥梁使用寿命可延长30%以上。”
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对高边坡、隧道洞口等重点区域进行三维建模巡查。“以前人工巡查需要三天,现在无人机半天就能完成,还能精准定位毫米级裂缝。”年轻的技术员小张操作着设备,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检测数据。这些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让公路养护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在公路路域环境整治现场,公路、交警、路政组成的联合执法队正在拆除违规广告牌。“通过一路四方联勤联动机制,我们建立了信息共享、联合巡查、快速处置的工作模式。”路政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累计清理违规广告牌87处,整治乱堆乱放120余起,路域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在红色旅游路沿线,公路部门与文旅部门合作,将徽县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公路服务设施。“我们在服务区设置了红色文化长廊,让过往司乘在休息的同时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养护段负责人介绍说。
如今,“陇之道”不仅是一个养护品牌,更成为连接民生、传承文化的纽带。该段将继续以路为纸、以心为笔,在这条承载着责任与梦想的道路上,书写新时代公路养护事业的华彩篇章。后续,他们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让每一条公路都成为群众满意的放心路、致富路、幸福路。(李雨涵)
责任编辑:孟茜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