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陇南山脉褶皱间,兰渝铁路的钢铁长龙呼啸而过,兰海高速的车流昼夜不息,212国道的沥青路面闪耀着时代的光泽。见证这一切蜕变的,是伫立路旁七十余载的哈达铺养管站,它用斑驳的墙垣、更迭的设备、传承的精神,记录着中国交通事业从筚路蓝缕到通达四方的壮阔征程。
拓荒年代:扁担挑出的养护之路
1950年的春天,新中国的交通建设刚刚起步,甘肃省交通厅成立时仅有6个工务段支撑全省公路养护。彼时的甘川公路在宕昌境内仍是砂土飞扬的简陋道路。1951年,“群众养护、道班协助”的政策如同春雷,让哈达铺道班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首任工长带着16名道工,肩挑扁担,一头是被褥行囊,一头是铁锹扫帚,在甘川公路K296-K312段开启了流动养护的艰辛岁月。
这些拓荒者白天在烈日下填补路面坑洼,夜晚借着火把的微光搭建临时住所。遇到暴雨冲毁路基,他们便用最原始的方式——人拉肩扛,搬运石块加固堤岸。1956年,当工区制度推行时,哈达铺道班升格为岷县公路段九大工区之一,简陋的工棚里第一次挂上了养护路线图,煤油灯下,工人们开始学习记录路况,养护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
风雨淬炼:在变革中坚守初心
1970年的养护体制改革,养护责任移交地方政府,11间土木结构的道班房成为时代的见证者。坐东朝西的8间老屋,门楼下方喂养着驮运物资的毛驴,阁楼的纸窗在西北风中沙沙作响。这里既是职工宿舍,也是存放沥青麻袋的库房,灶房飘出的炊烟与养护路上的尘土交织,构成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独特图景。
1972年体制回调后,老职工张川增、邹玉昌的忆苦思甜教育,让年轻一代养护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他们讲述着风餐露宿的艰辛,也传递着“路通百业兴”的朴素信念。1975年的第二次改建,八间新宿舍和两间伙房的落成,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更标志着养护队伍稳定性的提升。老班长郭文亭时常指着新建的屋檐说:“房子结实了,咱们护路的劲头更足了!”
跨越世纪:机械化浪潮中的新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传统养护模式与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矛盾日益凸显。1999年的机构整合,将阿坞、哈达铺、寺卜寨三个道班熔铸成哈达铺养管站,养护里程从16公里跃升至31公里。首任站长陈俊平站在旧道班房的废墟前,看着两幢三层钢筋混凝土楼房拔地而起。崭新的宿舍楼配备独立卫浴,办公区装上了程控电话,职工们第一次用上了电动考勤机。
技术革新的浪潮同样席卷而来。曾经需要二十人耗时三天完成的路面修补,如今摊铺机、压路机协同作业,半天即可完工;过去用麻绳测量路面平整度,现在激光检测仪能精确到毫米级。2010年后,智能监控系统接入养管站,电子大屏实时显示路况数据,养护作业从“人海战术”迈向“智慧管理”。
时代回响:公路动脉上的文明驿站
哈达铺养管站的变迁,始终与小镇的发展血脉相连。二十年前,这里的中药材因道路不畅难以外运,如今满载当归、党参的货车沿着平整的国道驶向全国;往昔游客因颠簸路途望而却步,如今红色旅游专线让哈达铺纪念馆年接待量突破百万。养管站的年轻技术员小王感慨:“我们养护的不仅是道路,更是一方百姓的致富路。”
在传承与创新的交织中,养管站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荣誉室里,六十年代的牛皮劳保手套与现代智能安全帽并肩陈列;职工活动中心,老工人手把手教新人辨识不同路基病害;每年新入职培训,重走甘川公路旧址成为必修课程。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以路为业,以站为家”的精神代代相传。
站在212国道的观景台上远眺,哈达铺养管站的新大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七十年间,这里经历了17次机构变革、4次重大改建,见证了三代养护人的青春芳华。从挑着扁担的拓荒者,到操作无人机巡检的技术骨干;从漏雨的茅草屋,到现代化站区,变的是养护方式与生活条件,不变的是守护坦途的初心。这条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时代梦想的公路上,哈达铺养管站仍在续写新的传奇,为乡村振兴铺就通途,为民族复兴注入动能。(邓琮 赏玮霞)
责任编辑:孟茜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