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陇南市宕昌县理川镇绿园村,蜿蜒的道路不仅承载着出行的功能,更串联起我们家三代人的人生轨迹,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巨变。
爷爷:烽火岁月里的艰难求学路(1940 - 1979年)
爷爷今年83岁,在七个兄妹中排行最小,村里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五爷”。上世纪40年代初,他出生于这个原名“曼古路”的地方,这里因有着繁茂的果园、成片的绿荫,故而更名。那时的宕昌,山高谷深,道路多是土路与骡马道。始建于1935年的国道212线,虽是甘肃至四川的唯一捷径,也是宕昌境内唯一的国道,却因恶劣的自然条件,路况极差。而理川镇作为药材集散地,货物运输全靠人力,前往县城需要翻山越岭,常常是披星戴月赶路。
爷爷年轻时的路,是马车的车辙和布鞋的脚印共同铺就的。每到开学前一天,他总会早早入睡,为第二天的行程养精蓄锐。天还未破晓,曾祖母就会端来面糊和黑面馒头,他匆匆填饱肚子,背上装着半个月口粮——硬黑面馍和咸菜疙瘩的粗布包袱,便踏上求学之路。他常与同村少年结伴而行,途中偶尔会遇上“马帮”。“马帮”里的长者见多识广,一路上讲述的各种轶事,让爷爷听得如痴如醉。而爷爷提出的问题,有时甚至能“难住”这些阅历丰富的长者,还因此被夸赞“长大一定有出息”。到了雨季,道路就变成泥浆沟,他们只能蹚水艰难前行。等抵达县城时,腿脚早已冻得失去知觉,脚底也磨出了血泡。即便如此,这条充满艰辛的求学路,爷爷一走就是三年。
50年代末,爷爷毕业返乡。当听闻修路的消息,他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报名。在修路的日子里,他和村民们肩挑背扛,凭借着顽强的毅力,用两个月时间修出了村里第一条简易石头土路。1970年,奶奶的到来,为这个家增添了温暖与生机,同年父亲出生,爷爷也成为了农业社大队长。此后,他积极开拓,开办羊场、砖瓦厂,置办磨面机,成立副业组榨油,带领着村里多数人过上了好日子。
1979年,父亲到了上学的年纪,爷爷转业成为木耳乡小学教师。他购置了一辆自行车,从此,这辆自行车载着父亲穿梭在县道519公路上,开启了属于他们的工作路与求学路。
父亲:改革春风里的漫漫变化路(1980年 - 1994年)
父亲常说,他的求学路是被两个车轮丈量出来的——一个是爷爷自行车那结实的轱辘,另一个是班车厚重的轮胎。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醒了村里沉睡的土路。在政府的带领下,村民们齐心协力拓宽路面,铺上层层砂石,原本泥泞难行的小道焕然一新,变成了砂石路。记得拖拉机第一次进村那天,这个“铁疙瘩”碾过路面,扬起漫天黄尘,村里的孩子们兴奋地追在后面又喊又笑,那热闹的场景至今仍深深印在父亲的脑海里。
到了去县城上学的时候,爷爷总是扛着装满被褥的麻袋,带着父亲在车站翘首以盼。当远处传来汽车的轰鸣声,父亲的心也随之紧张又期待地悬了起来。班车摇摇晃晃地行驶在国道212线上,车厢里挤满了求学的孩子和送行的家长,说话声、笑声交织在一起,喧闹不已。可爷爷却始终沉默着,目光直直地望向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在一路的颠簸中,父亲偶然瞥见爷爷眼角泛起的泪花,那一刻,他忽然懂得,这条蜿蜒的公路,不仅承载着自己的求学梦想,更藏着老一辈未竟的遗憾,以及对后辈深深的期许。
我:岁月静好里的加速发展路(1995年至今)
1995年,我出生的那年,父亲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此时的宕昌县,乡道逐步完成硬化,理川镇通往县城的砂石路也升级为平坦的柏油路,县道519更是摇身一变,成为了省道209。宽阔的水泥路上,挺拔的白杨树整齐列队,宛如忠诚的卫士。
儿时,父亲骑着“二八大杠”,风雨无阻地用后座的安全座椅载我上下学。每逢雨天,他手中的伞总是不自觉地向我这边倾斜,自己常常被淋得浑身湿透,却把我护得滴水不沾。那时懵懂的我,还天真地以为自己有超能力,长大后才明白,那是父亲无声却深沉的爱。
2007年,我考入宕昌县实验中学,成为了首批学生。与此同时,国道212线会川至宕昌段改建工程启动,3.8亿元的投入,按照二级公路标准施工。开学前,父亲护送我前往县城。那时,班车、出租车替代了曾经的“马帮”,仅仅四十分钟的车程,就让我第一次品尝到了二叔带来的羊肉串,那独特的美味至今难忘。此后,我一路求学,在一次次的换车辗转中,领略着人生的不同风景。
2018年,我成为了一名公路人。闲暇时,我常听前辈们讲述公路的往事。1969年,为支援建设,人们耗时半年多,修通了简易林区公路。2014年,省道209线南腊公路改建通车,由宕昌公路段负责养护。前辈们感慨地说:“以前的养护条件和现在相比,真是天差地别。”
我亲历了2020年“8·12”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见证了南腊公路从抢险修复,到2023年升级为“红色旅游路”,再到2024年打造“三色南腊”公路文化品牌的全过程。每一次参与其中,都让我对这片土地和公路的热爱愈发深厚。
去年秋天,我载着爷爷驶过国道212线和省道209线南腊公路。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前,爷爷感慨万千:“当年的路,是给命硬的人走的。”返程时,望着窗外的绿水青山,他又喃喃自语:“这路,比梦里还平整。”父亲笑着说:“以后会更好。”
六十余载时光匆匆,家门口的路从土路变成了沥青路,出行工具从牛车变为了小汽车。爷爷走的路,充满了艰辛与拼搏,是为了生存;父亲走的路,饱含着希望与传承,是为了改变;而我走的路,承载着梦想与责任,是为了未来。宕昌的路、中国的路,仍在不断延伸,通向更加辽阔、美好的远方。不断延伸,通向更辽阔的远方。
(作者:甘肃省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宕昌公路段 赏玮霞)
责任编辑:孟茜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