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良钰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河间献王传》,用来褒扬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从哲学角度对“实事求是”赋予了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求”就是我们去探求、研究、调查。可见,“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一、“实事求是”是对客观规律的根本性把握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才能够取得成功和胜利;要是违背客观规律或不按规律办事,我们就会面临挫折、遭受失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刻把握中国成功的发展道路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领导,从而更好推进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实事求是”是对事物联系的系统性总结
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牢牢把握这个最重要的“联系”,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进程。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是我们党能够完成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的制胜法宝。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容的新发展理念,并将其上升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把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实际、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长的实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的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辩证思维推动解决各方面问题、应对各方面的挑战,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才能更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三、“实事求是”是对发展局势的总体性判断
“实事求是”中的“实事”,具有整体性和历史性的特征,我们说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做到“因时而实,因势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挫折中准确把握中国面临的“时”和“势”,从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团结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巨大的困难和挫折,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当前中国客观实际而言,最大的“时”与“势”就是“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告诫全党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旧时代,这些重要论述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与“势”的深刻考量,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
四、“实事求是”是对知行合一的现实性行动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他在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科学经典的阐释,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开放的理论。“科学的理论”侧重于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真理性认识,重点是强调“知”。“实践的理论”侧重于说明实践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的重要作用,重点是强调“行”。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角度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也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摆在治国理政重要位置,既注重改进“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又十分强调“知行合一,久久为功”的韧劲,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行动中必须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审视自己、检查自己。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本文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2022年创新工程科研咨询项目:中国传统修身文化与新时代党员党性修养研究(2022ZCYB1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赵彦亮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