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黎精神的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4-11-22 14:44:33     来源:甘肃法治报

□ 成兆文

艾黎一生为中国民族独立和建设事业努力拼搏的奋斗与奉献精神,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使命,体现了我们党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群众观点,更体现了共产党人大公无私、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奋斗终身的基本价值观念和追求。弘扬艾黎精神,对于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新的伟大长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

一、弘扬艾黎精神,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艾黎扎根中国60年,怀揣着伟大的国际主义志向和崇高的理想追求,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这一理想信念的激励和引领下,我们党始终担当起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弘扬艾黎精神,就是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一个民族的不懈追求和远大理想树立为自己的风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设定为自己的航程,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保持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坚贞和勇气,积聚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共识和力量,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二、弘扬艾黎精神,保持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艾黎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体现了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共产党人不论从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视死如归精神、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大义凛然精神,还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孔繁森等优秀共产党员榜样,都体现了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因为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的党,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是每位共产党员必须终身履行的义务。弘扬艾黎精神,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倡导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精神,坚持把个人理想追求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从政、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共同富裕、公平正义、人民幸福,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标准,做到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唇齿相依、血肉相连。

三、弘扬艾黎精神,发扬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

艾黎的一生,是矢志不渝奋斗的一生,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回信中曾这样评价艾黎:“今年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工合运动重要发起人、培黎学校创始人路易·艾黎诞辰120周年。艾黎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在华工作生活60年,为中国人民和新西兰人民架起了友谊之桥。他和宋庆龄、斯诺等发起成立的工合国际,为支援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奋斗史。奋斗已经成为共产党人必需的精神基因和政治本色。弘扬艾黎精神,就是要把艾黎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与我们党把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求真务实的精神,迎难而上、矢志不渝的为共产主义奋斗,自觉把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融入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之中,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临危不惧的勇气、知难而上的决心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克服阻力、解决矛盾,将远大理想变成现实。

四、弘扬艾黎精神,激发担当创新的时代力量

艾黎结合实际,发展职业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在教学中实行半工半读、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针,为中国职业教育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创造性教育之路。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发展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提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弘扬艾黎精神,就是要坚持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秉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抢抓“一带一路”政策机遇,做好攻坚克难的思想准备,坚决抛弃瞻前顾后的“守摊子”思想,破除因循守旧、求稳怕错的观念,发扬钉钉子精神,爬坡越坎,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艾黎精神,要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本文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重点项目:(2022ZCZD15)甘肃红色精神谱系的成果之一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赵彦亮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