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勤 马琳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信网络犯罪呈现出多样化、组织化和专业化的趋势,社会危害性大,作案手段不断升级,非接触和跨地区特征明显,给侦破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犯罪治理面临管辖权模糊、侦查取证困难、侦查力量不足和赃款追缴难等难点。本文提出针对性的侦查对策,包括加强侦查部门建设、提升区域协作、强化行业监管、提高技术防范,强调要通过严厉打击犯罪活动和增强社会宣传,实现侦查与防范的有效结合。
一、“互联网+”时代电信网络犯罪的特征
(一)诈骗手段升级并呈现多样化趋势
电信网络犯罪手段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不仅多样化程度日益增长,而且在其运作的层面和技术的应用上不断进化,形成了一系列高度复杂的欺诈模式。在众多案例中,可以观察到诈骗分子利用社交工程学精心构建情境陷阱,例如假冒客服诱导受害者泄露银行信息,或通过高仿官方网站进行钓鱼诈骗。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诈骗手段甚至涉及了人工智能电话机器人,通过模拟真实语音进行诈骗呼叫,其真实性让不少民众难以辨识。
(二)社会危害性大、传播范围广泛
电信网络诈骗具有隐藏性强、受害群体大的特点,一次成功的诈骗活动可能同时影响数十、数百乃至数千人。受害者涉及所有年龄层和社会阶层,从大学生到老年人,从普通工人到高级白领,无人能确保自己在网络浩瀚海洋中永远安全。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虚拟性让诈骗分子身份隐匿,难以追踪。在多层转账和复杂资金流转的掩护下,大量赃款迅速被转移和洗白,一旦犯罪事实被发现时,恢复经济损失的难度极大。
(三)呈现明显的组织化、专业化、链条化特征
电信网络犯罪的组织化、专业化、链条化特征表现突出,团伙成员分工明确,操作流程系统化,其中不乏专门从事技术支持、资金洗钱及客户信息搜集的专业人员。此类犯罪集团通常由核心策划人员、执行诈骗操作的实施层、技术支援层和后勤保障层组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密集型犯罪网络。诈骗实施层通常接受过严格的话术培训和心理调适,以提高诱骗成功率。资金流转和洗钱环节也日渐隐蔽,犯罪组织借助银行、虚拟货币等多种金融工具,将非法所得资金转移、分割、隐匿,大大增加了追缴的难度。从犯罪技术看,黑客软件、钓鱼网站、手机木马等工具广泛应用,行骗手段日新月异,以适应网络空间日益复杂的防护措施;从犯罪手法看,除了常规的虚构事实诈骗外,仿冒官方机构、针对性诈骗、冒充亲友紧急求助等情景模拟手法层出不穷,以契合受害人心理预设,提升诈骗效果。
(四)侦破难度大
犯罪分子往往利用互联网的无国界特性,通过虚拟身份隐藏真实信息,从而使得案件归属地难以确定,多地警力协作机制不完善,办案效率低。再加上技术手段的复杂多变,包括但不限于语音变换、IP地址伪装、网络钓鱼等,使得传统侦查手段难以适应,调查周期长,法律滞后现象明显,相较于传统犯罪,电信网络诈骗更易于逍遥法外。在证据收集环节,由于电信网络诈骗往往通过多层次、多节点的通信网络进行,信号经过众多中转,不仅使得追踪源头困难,而且即便找到源头,也难以立即收集到法庭认可的有力证据。另外,由于涉及的银行账户及资金流水多为跨境操作,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协作机制不健全,导致赃款追缴难度大。
二、 “互联网+”时代电信网络犯罪治理的难点
(一)管辖权不明确
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框架,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通常按照作案地、受害地的原则归属,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因犯罪分子使用虚拟网络空间作案、利用伪基站等跨地区技术设备进行远程操作,使得司法机关难以确定作案的具体地点。案件所涉及的总量是庞大的,每年全国性的网络诈骗案件便可达数十万起,单一地方负担易造成办案资源的短缺。考虑到犯罪的跨地区性,一旦案件牵涉跨省或跨国,法律法规上的差异使得缉捕工作更显艰巨。对于境外作案的电信网络诈骗分子,尽管我国强调与国际刑警组织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合打击,但现实操作中仍受制于国际司法辅助的程序复杂、反应时间长、配合度不一等因素,随之而来的赃款流向追踪更加困难。
(二)侦查取证和抓捕实施难度大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信网络犯罪案件取证难度较高,抓捕实施面临重重挑战。在诈骗手段日益高端化、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下,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匿名性、瞬时性完成犯罪活动,部分作案工具技术含量高,追踪难度加大。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导致犯罪线索易于瞬间消失,受害者发觉被骗后,犯罪分子的虚拟身份往往已处于无迹可寻的状态。实地取证成本高昂,证据链条长,且犯罪链条上的涉案人员可能分布在不同地区,导致案件的取证阶段需跨省甚至跨国协调合作。
(三)赃款的追缴和返还难度大
犯罪分子通过高度隐蔽的网络平台,利用加密货币、第三方支付等手段进行资金转移。此外,资金往往在短时间内流转多个账户,横跨不同银行系统和国际边界,隐蔽性和复杂性大大提高,使得追踪和追缴工作难以快速进行。犯罪分子利用复杂的金融工具和电子支付方式将赃款进行多重分割和快速流转,经常是在数分钟内,赃款就从受害者的账户转移到海外账户甚至变成虚拟货币,这种操作的迅速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加了侦查难度。为有效对抗这种策略,需要有关部门配备高效的追踪系统和算法,对金融交易进行实时监控,尤其是对高风险交易进行标记和跟踪。
三、电信网络犯罪侦查对策
(一)加强侦查部门专业化建设
在电信网络犯罪案件不断增多的今天,传统的侦查方法与技术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加强侦查部门专业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侦查力量的强化不仅体现在人员数量的增加,更关键的是提升侦查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知识结构。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在侦查人员中宣扬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学习,如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心理学等,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更高效地对抗犯罪活动。建议设立专门的电信网络诈骗侦查研究所,聚集优秀的网络技术人才与资深侦查专家,聚焦于新兴诈骗手段的解析以及应对策略的研发,成为侦查人员学习与成长的高地。同时,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例分析会,邀请全国各地的业内专家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以期提炼有效的侦查策略和技术。
(二)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上下游犯罪,切断犯罪链条
在应对电信网络犯罪时,侦查机关必须采取强大的措施,严厉打击此类犯罪行为,有效断绝犯罪的各环节,从而彻底削弱和消除诈骗活动的生存土壤。针对犯罪分子日益熟练地利用互联网和通讯技术实施犯罪的现状,以及犯罪地跨区域、影响跨国界、手段高科技的特征,侦查部门应建立一系列系统化、专业化的应对措施。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网络科技的学习,提升侦查人员的专业能力,确保在遇到高科技犯罪时能迅速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
(三)加强宣传力度,做到侦防结合
在电信网络犯罪频发的当下,仅仅依赖警力加强打击和侦查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宣传防范意识显得尤为关键。宣传不仅能提高公众的防骗意识,还能够构建全民参与预防诈骗的良好氛围。针对目前公众对电信网络诈骗的认识不足以及防范意识淡薄的现状,需要制定与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推动各级媒体发挥作用,借助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传播渠道,发布警方提示和防骗指南,加大电信网络诈骗案例的曝光力度,特别是那些由新兴科技手段衍生出的新型诈骗方法,确保信息时间的实时性与知识面的广泛性,使社会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和学习如何识别及应对这些诈骗手段。
通过以上措施,能够在社会各阶层之间形成联动的防骗网络,为打击电信网络犯罪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在这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两端推进战略下,侦防结合的模式将大有可为,进而构建出一个守望相助、共筑网络安全防线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酒泉市肃州区人民检察院)
责任编辑:赵彦亮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