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的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4-10-14 01:45:43     来源:甘肃法治报

 □ 杨旭珍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制度体系,建立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为确保宪法的全面实施,加强宪法监督,推进法治建设,建立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显得尤为重要。这一制度将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宪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切实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一、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的意义

建立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对于维护宪法权威、推进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定期报告宪法实施情况,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宪法在各领域的实施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宪法的行为,确保宪法的正确实施。这一制度有助于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提高公民对宪法的认同感和尊崇感,从而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还可以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其更好地履行职责,共同推进法治进程。

二、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

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应包括以下关键要点,以确保全面、准确地反映宪法的实施状况。

1.报告的主体。这一制度要求明确报告的主体,即负责报告宪法实施情况的机构。通常,鉴于宪法实施的全面性和重要性,这一职责应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等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国家机构来承担。这些主体需具备独立、公正的立场,能够客观评估并公正反映宪法实施的全貌。

2.报告的频率和时间。为确保报告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应设定适当的报告周期,如每年一次,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年度会议同步进行,以便在关键时间节点,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提交并审议宪法实施报告,以保持公众对宪法执行情况的关注度。

3.报告的内容。报告应涵盖宪法在政治领域的实施,如政治制度的稳定性、人权保障、民主程序的正当性;在经济领域的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市场经济秩序、资源分配与利用、经济权利的保障等;在社会领域的实施,如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福利的宪法保障。同时,报告需特别关注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如公民的平等权、信仰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隐私权、人格尊严等以及基本制度,如国家机构的组成、职能、权力分配和制衡机制等,还包括司法独立和公正的执行,以及国家机构的运行效率和透明度。

4.报告的形式和程序。为确保报告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应明确规定报告的编制标准,如报告的语言、格式和结构,以及数据收集、分析和解读的方法。报告的审议应由具有专业知识和独立立场的专家或委员会负责,确保公正评估。发布环节,报告应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包括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会议上公布、在官方媒体和公共平台上公示,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和讨论,提高公民对宪法实施的监督意识。

通过这样的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可以实现对宪法执行的全方位监督,保障国家法治的健康运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公民权利得到有效保护。

三、建立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的路径

要建立完善的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需要从立法保障、工作机制、监督问责和宣传教育等多个层面着手。

1.强化立法保障。需通过修订或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明确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的法律地位。这包括规定报告的编制、审议、发布流程,规定相关机构的报告义务,以及设定法律责任,以确保宪法实施情况报告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应明确报告制度与现有法律体系的衔接,避免与现有法律、法规冲突或矛盾,确保制度的合规性。

2.完善工作机制。这包括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该机构应由宪法法律专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多学科专家组成,负责报告的编制和审议。同时,需要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报告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此外,通过定期的报告会、研讨会或工作坊,推动相关部门与宪法监督机构的有效沟通,共同确保报告的及时编制和发布。

3.建立严格的监督问责机制。设立独立的审查机构,对宪法实施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无误,内容的全面性和中立性。对于报告中发现的宪法实施问题,应及时启动追责程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确保宪法权威不受侵犯。同时,需要建立反馈和改正机制,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以促进宪法的全面实施。

4.加大宪法宣传教育力度。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公众讲座、研讨会、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提高全社会对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的认知。这包括在学校教育中增设宪法课程,提高青少年的宪法意识;举办公众论坛,让公民直接参与宪法的讨论和解读;利用媒体资源,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节目、网络平台等渠道,广泛传播宪法知识,增进公众对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上述方式,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将得到全面推广,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宪法权威、促进法治建设的良好态势。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赵彦亮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