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岷县公安局聚焦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围绕省公安厅“一统三体系、四抓两保障”整体安排和定西市公安局“一目标三聚焦四强化六行动一抓实”路径方略,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数据”导向,紧盯防风险、保平安、护稳定、促发展职责任务,紧密结合农村地区社会治安形势特点,依托“两队一室”和“一村一警”工作机制,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群众身边不满意问题“大排查、大走访、大整治”活动,创新推进“村头警务”新模式,进一步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有效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末梢神经”,取得了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的显著成效,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化警务改革,延伸精细治理“新触角”。为持续深化公安改革,创新推进社会治理工作,岷县公安局积极汇报主管部门,在全县社情复杂的2个乡镇和6个村社开展派出所所长“进班子”、民警“进两委”试点工作,由派出所所长担任所在乡镇党委班子成员、社区民警担任所在村社党支部委员,推动警力资源前移、警务工作前置,变“派出所警务”为“村头警务”,明确“民情搜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走访调研、隐患排查”等职责作用,积极参与乡镇基层社会治理,着力延伸精细治理“新触角”,实现了群力联动共治。
警力下沉一线,建强警务工作“前哨站”。全面开展基层警务工作,将警务室打造成为推动基层基础建设、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以及访民情、听民意、保民安、解民忧的工作平台,有效推进公安工作社会化、多元化共治善治。派出所充分依托农村警务室,以“一村一警”为基础,大力开展联防、安全防范指导等工作。社区民警与镇村干部联动,聚焦不稳定“人、事、物”等多种要素,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及时完善更新公安基础数据,保证了相关数据的“完整、准确、鲜活”,有效提升了警务工作效能。
科学安排勤务,筑牢社会治安“防控网”。积极推进“网格+警格”双网融合模式,民警主动融入社区、村庄,深入群众,及时了解掌握社情民意,筑牢安全防线。同时,及时调整派出所警务模式,科学安排警力部署,“内班”人员坚守岗位,24小时值守,开展日常接处警及警情研判、应急值守、信息报送等工作,采取“白天+夜间”“步巡+车巡”相结合的方式,深入辖区主干道、农贸集市、村头巷尾进行治安巡逻,盘查社会面可疑人员及车辆,不断提升街面见警率、警灯率和震慑力,从源头上压减现行违法犯罪。
协同各方力量,建立纠纷化解“新机制”。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锚定“大事不出城、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不断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将“村头警务室”建设成为矛盾纠纷化解“调解室”。全方位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并针对不同类型矛盾纠纷开展针对性化解。对无法现场调解化解的,由属地派出所负责,协调综治、司法等有关部门,联合乡镇、司法所等职能部门全力化解,推动公安机关治安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紧密衔接。
密切警民关系,搭建服务群众“连心桥”。持续深化公安“放管服”改革,将服务“窗口”前移到村社警务室,为群众提供“家门口”“一站式”服务,并依托“绿色通道”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办证、办事难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同时,充分发挥警务室“前哨站”作用,驻村民警充分利用“村头警务室”联系群众密切的优势,积极开展人口管理、安全防范、服务群众工作等各项工作,搭建起便民服务“连心桥”,使警务室真正成为村民身边的报警点、服务站和交流平台。
创新方式方法,织密普法宣传“新网格”。按照“下先手棋、打主动战”工作思路,以村社警务室建设为“点”,织密社区民警走访宣传“线”,构建起覆盖“村头”的普法宣传“面”,社区民警通过走街串巷,把普法宣传送到群众身边,面对面、零距离和群众“拉家常”“讲法律”“唠安全”,以群众看得懂、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宣传讲解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禁赌等法律知识,有效提升了群众法律素养和自我防范意识。同时,打通“预警+劝阻+宣传”反诈机制劝阻、宣传“毛细血管”,及时与疑似正在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人见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教育,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车伟军)
责任编辑:赵彦亮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