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渭法院扎实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3-12-22 10:01:59     来源:甘肃法治报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李亚军

今年以来,通渭县人民法院坚持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弘扬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能动司法,坚持实质性化解纠纷,聚焦人民群众对诉讼服务的更高要求,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用更高效、便捷、智慧的司法举措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的新需求新期待,助力更高水平的平安通渭、法治通渭建设。

引入多方力量 方便群众解纷

通渭法院立足职能定位,积极整合解纷资源,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构建综治中心、各乡镇、各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本力量的调解体系和诉调对接机制,完成全县18个乡镇、各行业系统的337名调解员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入驻。特邀8名人民调解员驻院(法庭)开展诉前调解,推动成立“通渭县金融借贷纠纷调解委员会”,建立“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执行+互联网”新模式,选定平襄镇北城社区等10个村(社区)成立“示范调解室”,通过与妇联、人社等单位对接,分别设立“巾帼工作室”“劳务纠纷调解室”和“行政争议调解室”,积极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仲裁”的矛盾纠纷诉调对接矩阵,为维护权益群众提供菜单式法律服务。

截至目前,通过非诉方式化解纠纷1333件,占同期一审民商事案件的39.88%,诉前调解平均办理时长9.69天,诉前调解分流率51.71%,诉前调解成功率79.53%,民商事诉讼一审收案同比下降5.5%,一站式建设综合得分93.5分,稳居全省法院第二、全市法院第一。

立足通渭文化 打造调解品牌

通渭法院专门建成“罐罐茶调解室”,邀请在当地有声望的退休村干部担任特邀调解员,通过化解家事、邻里纠纷,积极修复社会关系。小小“茶室”延伸着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释放了人民调解新活力,让更多的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罐罐茶调解法”已成为通渭人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生动实践,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有力举措。

结合调解员的个人特色和性格特点,通渭法院相继在六个法庭推出“老董调解室”“老范说事室”“国正评事室”等极具调解员特色的调解品牌,激发了驻庭调解员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发挥了品牌效益。截至目前,基层法庭调解员调处案件513件,占法庭新收案件40%以上,真正发挥了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

打造特色法庭 服务乡村振兴

通渭法院积极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在李店法庭打造“金银花山楂产业法庭”,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鸡川法庭由“法官+特邀调解员”联合调处拖欠收购苹果款系列案,有力维护了果农的合法权益,服务苹果产业发展。各人民法庭坚持能动司法,强化调解力度,依托“法官+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特邀调解员”联动机制,妥善化解邻里间、亲属间矛盾纠纷,积极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深化繁简分流 激活司法效能

积极推进新型审判团队改革,深化“分调裁审”,对进入诉讼程序的民商事案件,通过“诉调调解+小额速裁+简案快办+繁案精审”实现三次分流,推行普通程序独任审理,让“小额速裁”和“简案快办”成为案件办理的普遍程序。组建繁案团队,建立院领导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工作机制,将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由繁案精审团队办理,充分发挥带头示范和业务指导作用,确保办案团队有时间和精力在案件质量上下足功夫,提升办案质效。

深化导诉服务和诉调对接,实现与基层治理组织的在线无缝衔接。依托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多元调解平台等,积极构建“网上立案+电子送达+在线调解+云上开庭”的在线诉讼服务矩阵,努力做到“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实现“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可以不用跑”。

责任编辑:王昱璇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