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婚后子女购置房产,是对子女的赠与吗?
天水市民周先生咨询:子女结婚后因经济能力等原因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屋,父母出面为其购置房产的情形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请问此种情况是否可视为该房产属于父母对子女的无偿赠与?
记者电话连线张兆军律师解答:首先,子女成年后,父母已经尽到了抚养义务,没有继续提供供养的义务。其次,虽然父母在子女购房时给予资助属于常态,但并不能将此视为理所当然,更不能视为无偿赠与,这也绝非法律所倡导。因此,尽管在当前高房价背景下,部分子女经济条件有限,但出资的父母除明确表示赠与外,应当视为以帮助为目的临时性资金出借,子女当然负有偿还义务。在司法实践中,也越来越多倾向于以上观点。
出差因当地疫情不能回来上班,工资如何发放?
定西市民牛先生咨询:公司派员工赴外地出差,但因出差地发生疫情致其无法返回,请问此种情况下公司是否应当按期向该员工支付工资?
记者电话连线郭凯文律师解答: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等七部门《关于妥善处置涉疫情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意见》之规定,对属于因政府依法采取停工停业等紧急措施情形,导致劳动者不能返岗的,应区分不同情况处理,其中企业复工但劳动者未返岗且不能通过其他方式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参照国家关于停工停产期间工资支付相关规定与劳动者协商。因此,员工虽未返岗且不能通过其他方式提供正常劳动,但其滞留是为完成单位所安排的工作所导致,应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故单位应按期支付其工资。
共同饮酒发生意外,共饮人何种情形下需担责?
兰州市民刘女士咨询:与亲朋好友共同聚餐中,礼节性的劝饮似乎已经成为餐桌习惯,但酒后导致人身意外的案例也时常发生,请问共同饮酒过程中,哪些情形下共饮者需承担相应的责任?
记者电话连线崔璐律师解答:共饮人担责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强迫性劝酒,比如用“不喝不够朋友”等语言刺激对方喝酒,或在对方已喝醉意识不清没有自制力的情况下,仍劝其喝酒的行为;明知道对方不能喝酒未阻止,比如明知对方患有疾病,仍劝其饮酒或者未有效阻止而导致疾病发作等;未履行安全护送义务,如饮酒者已失去或即将失去控制能力,神志不清无法支配自身行为时,共饮者没有将其送至医院或安全送回家中;酒后驾车未劝阻导致发生车祸等损害的,此种情形下一要尽到劝阻义务,以免发生醉驾承担刑事责任,同时避免意外危害的发生。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王昊 整理)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