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关键点 打好组合拳
——我省全力保障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救治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李维琴
1月8日以来,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我省及时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救治工作科学安排,通过紧盯“救治重症”“覆盖农村”两个关键点,打好“能力提升、资源扩容、分类救治、重点管理、急救转运”五项组合拳,全力以赴提升重症救治能力,救治工作辐射农村兜底重点人群。
部门统筹发挥合力
“我省现有71家三级医院、196家二级医院,全部设置了重症医学科,重症床位数设置到位,总体能够满足需求。”记者从省卫健委采访获悉,三级医院设置综合ICU床位3339张,达到国家标准的137.69%;设置可转换ICU床位4403张,达到国家标准的181.57%。省级医院已设置重症床位6895张;市级龙头医院已设置重症床位7258张;86个县区人民医院已设置8242张。目前,三级医院和省市级龙头医院较好地发挥着危重症救治的兜底保障作用。
我省将县级医院重症救治能力提升列为全省202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共筹措资金3.44亿元,为每个县(区)下达项目资金400万元,全省86个县(区)相应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
与县级医疗资源相比,基层乡镇、社区及农村相对薄弱,为提升农村地区重症患者识别能力,全省村卫生室指夹式血氧仪配备到位。截至目前,全省16240个村卫生室全部配备血氧仪32480个,每个村卫生室配备2个;全省1580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家配备血氧仪20个。
为精准实行重点人群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服务,我省卫生健康、民政、公安及农业农村等4部门协调推进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健康调查工作,并根据年龄、基础疾病、疫苗接种、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风险程度,按照红色高风险、黄色中风险、绿色一般风险建档管理。目前,共调查建档324.99万人,调查完成率100%,其中红色高风险人群39.62万人,黄色中风险人群57.06万人,绿色一般风险人群228.31万人。同时,全省267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1580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部设立了发热门诊(诊室),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狠抓救治能力提升
在新冠病毒疫情转变向“保健康防重症”阶段,我省卫生健康系统上下齐心,科学谋划、多点发力,从能力提升、床位设置、力量配备、药品储备等多方面、系统性提升重症患者医疗救治能力。
在重症医疗资源设置方面,三级医院综合ICU配备重症医生7273人;三级医院综合ICU配备重症护士16906人;省市县级医疗机构共计返聘退休医护人员1483人,完成重症医护培训3.8万人次。
在精准施治方面,根据新冠重症呼吸支持的5种方式,医院将重症病区分为危重症病区、普通重症病区、亚重症病区,在门诊、急诊即对患者进行筛查,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实行分层分类管理。重症各病区之间畅通转出转入机制,通过快速分流患者,提高设备和床位有效使用率、周转率。
在急救转运方面,全省现有负压救护车517辆、普通救护车1852辆,设置急救中心(站)85家、急救分站877个,覆盖所有86个县市区。120电话10秒内接听率、3分钟出车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应急响应时间在15分钟内,达到国家要求以上。
在药品储备方面,按照国家中药、抗病毒药物、解热、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动态储备3个月日常使用量的要求,省级医疗机构储备药品33.61万盒;市州所属医疗机构储备药品861.81万盒;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储备抗原试剂303.24万盒,能够满足医疗机构日常用量需求。
织密农村救治网络
农村是做好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保障的重点地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是健康服务的重点人群。全省1580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发热诊室,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和首诊负责制度,对阳性轻症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新十条”发布以来,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累计诊疗患者10.46万人次,普通门急诊累计诊疗患者89.96万人次。
在现有城乡社区管控组基础上成立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工作专班,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全部完成调查建档。对红色高风险人群落实“省(市)、县、乡、村”四级网络管理机制,家庭医生每天进行健康监测、病情询问,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出现新冠症状,立即“点对点”转运至省市三级医院救治;黄色中风险人群落实“县、乡、村”三级网络管理机制,家庭医生每3天随访一次,开展健康监测、观察病情变化,出现新冠症状,立即“点对点”转运至县级综合医院救治;绿色低风险群体落实“乡、村”两级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健康监测和病情询问保障。
全省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6751个,家庭医生41461人;组建医疗小分队992支,参与巡诊医生4918人,累计巡诊65.91万人次;已向高中风险人群发放“甘肃方剂爱心药包”100余万人份,发放健康监测包79.74万人份。
下一步,我省将认真落实国家第十版防控方案和医疗救治相关要求,多措并举,压实责任,全方位提升重症救治能力。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