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赞歌古道村
——记会宁公路段退休老党员马炳忠永不褪色的修路、养路、护路情怀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郑银国
一阵雷雨过后,通往会宁县侯家川镇古道村的中大路变得潮润,沿着山梁继续往崖湾社进发,山间的小路上一个头顶草帽身穿橘黄色马甲的老人正挥舞着铁锹,对乡道进行平整和边沟清理工作。这位老人正是会宁县公路段退休老党员马炳忠,他一生与路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浓厚情怀,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路上的老愚公”。
“勤”归故里修通衢
从村民的讲述中记者得知,马炳忠老人2002年退休后就回到了家乡——会宁县侯家川镇古道村。当他看到这里的人们进山务农时,连一条土路都没有,尤其是古道村崖湾社山道陡峭崎岖难行,通往田间地头的路都是羊肠小道,农用车根本无法通行,人们只能依靠背、挑、担、扛来往于村社和地头的现状后,老人呆不住了。
古道村的一切,马炳忠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独自“作主”,甘当家乡义务修路、护路、养路工。他不分昼夜,不分雨晴,从不“旷工”,扛着铁锹和石夯开挖修整道路,凭一人之力,在3年多时间里共修路5条,近60里,在中大路修通后,使侯家川镇古道村、邢郡村、芦河村与桃吊公路实现了完美对接,为这里村民的“远行”和“荣归”、农产品顺利走出大山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路见不“平”勤挥锹
34年忠实的“橘色卫士”情结,使马炳忠老人对路有着超乎常人的特殊情感。单位抽调他参与新修的样板路,上级交通部门召开现场会予以表彰,他一直是会宁公路段养护职工的典型模范。
李善勇、谭冬霞是马炳忠曾经的同事,他们这样评价老人:“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也是一个见不得路上有裂缝、坑槽病害的人。上班期间,不论盛夏还是严冬,中午饭一吃完,他从不和同事一起午休,便独自顶着酷暑严寒平整路面去了。”
“我自幼就喜修路爱种树,16岁就在道班上班了。我是个一闲就难受的人,一到路上全身就来劲,只要在路上,我就非常快乐,好多人怀疑我是不是对路‘入魔’了!”马炳忠老人也常常这样对人说。
曾经常年的野外作业和摩托车代路,使马炳忠老人满身伤痛,尤其是双腿关节炎使他行动极为不便,这样的病腿真是“上山容易下山难”,村民们时常能看到马炳忠老人修完路时“倒退”回家的身影。
薪火相传有来人
村路修通了,田径修好了,马炳忠老人的心也终于放下了。可是,现在随儿子远在银川含饴弄孙的马炳忠依然是揪不离身,“揪”耕不辍,他每到一处,就会为那里的道路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迹。
马炳忠老人的事迹一直影响并激励着会宁公路段的每位职工,虽然老党员马炳忠退离单位20年了,但全段干部职工向老班长学习看齐的热情向来没有停歇过。
近日来,该段党支部掀起以“传承老班长精神·争当护路先锋”党建品牌创建工作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全方位,一切工作进支部”的工作思路,结合马炳忠老人的先进事迹,全段召开了支部学习会,号召全段干部职工要以老班长为榜样,学习他们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韧劲;学习他们不忘初心不变,满腔热情不减、退休后义务修路的事业情怀;学习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以班为家、以路为业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作理念。
“要传承、发扬老班长精神,立足岗位,勤奋工作,让老班长精神在会宁公路段发扬光大,使广大道路参与者真正感受‘畅安舒美’的公路环境之魅。”会上班子成员做了表态发言。职工代表们也纷纷表示,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立足岗位、勤奋工作,要学习以“马炳忠”为代表的“老班长”精神,学习他们牢记初心不变,满腔热情不减、退休后义务修路的事业情怀;学习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以班为家、以路为业的奉献精神,为公路养护事业建设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