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常委、宁夏文联主席、宁夏作协主席,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系“寻找安详小课堂”发起人。著有畅销书《寻找安详》《醒来》《农历》等十余部。2025年6月,被聘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9月10日至12日,郭文斌应邀到省监狱管理局、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永登监狱)、定西监狱,为省监狱管理局在家党委成员、局机关及直属单位全体民警职工、全省各监狱民警、部分服刑罪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9月11日,记者在兰州就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改造中的重要作用等话题采访了郭文斌。
记 者:郭老师,目前,武威监狱的“润心”小课堂,定西监狱的“安定”小课堂,天水监狱的“正心”小课堂,兰州监狱的“觉醒”小课堂,永登监狱的“阳光”小课堂,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浸润+情感修复+行为重塑”的范式在监狱系统展开。请问您怎么看待这场以文化唤醒心灵、以智慧重塑生命的课堂?
郭文斌:作为“寻找安详小课堂”发起人,我自己也没料到,在宁夏监狱系统播下的一粒火种,如今已呈燎原之势。2023年4月,宁夏银川监狱十二监区以“寻找安详小课堂”为蓝本,创办了全国首家“醒来工作室”,拉开了小课堂走进监狱的大幕,开启了高墙内以文化人、以德润心教育改造新模式。2025年,融合了地方特色的小课堂相继在广东、甘肃监狱系统推广,目前,广西、西藏、新疆、贵州等10个省份的66所监狱正在开展试点,并辐射到戒毒所和看守所、特殊教育学校。
2012年,我发起成立了全公益“寻找安详小课堂”,就如何降低抑郁率、离婚率、犯罪率,开展文学的功能性实验。13年来,参与线上线下学习的学员上百万人次,被复制到全国30个省区市,被教育部、全国社科联等部门表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教育网、《宁夏日报》、宁夏电视台、《华兴时报》等媒体多次报道。随着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媒体就“小课堂”是如何以文化人、服务民生的问题来采访。在一次次回答记者的提问中,有一条内在逻辑线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弘扬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信,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浸润自我,唤醒生命;监狱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教育改造人,因此,在教育改造中更要发挥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让服刑罪犯时刻暗示自己,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更重要的是怎样去改变不良习惯、改变自己;要善于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让自己在文化浸润中完成从“被动改造”到“主动新生”的蜕变。
记 者:我们在甘肃监狱系统采访“寻找安详小课堂”时,感受到反响普遍较好,但也有少数人不理解。“寻找安详小课堂”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本善”的哲学观点,通过适当的教育和环境塑造,让每个人都能够回归本真的善良状态,其核心课程内容是解读《弟子规》,那么,对于服刑罪犯而言,能否真正触及到每个服刑罪犯犯罪行为的深层心理根源,达到从情感触动到认知调整,再到行为改变的效果?
郭文斌:真正做到触及灵魂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从1998年写长篇小说《农历》开始,到2018年在海口电视台录制《郭文斌解读〈弟子规〉》,对中华文化的功能性,越来越体会深刻。《弟子规》作为国学启蒙之瑰宝,三字一句,朗朗上口,蕴含深厚儒家伦理,没有哪部经典像《弟子规》这样方便教育人,《弟子规》是大智慧,是把真理可操作化的难得之作。《弟子规》就像我们人生的导航图,用113件事为我们的生命构建了标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引导我们认识生命、唤醒生命、重构价值体系。“寻找安详小课堂”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本善”的哲学观点,通过适当的教育和环境塑造,让服刑罪犯从《弟子规》的精神,重点从人的生命力构建角度、人的潜能开发角度,阐述一种由全面教育和全程教育构成的整体教育观,阐述一种对于每个人来说极其重要的生命状态,都能够回归本真的善良状态,在第一规定性里找到人生最低成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阳光、温暖、安详充满他们的心房,从而真正触及到每个服刑罪犯犯罪行为的深层心理根源,达到从情感触动到认知调整,再到行为改变的效果。
记 者:“把偏见放下,把成见放下,把心灵调整到一种归零的新动态,读安详的书,做安详的事。”我们认为这是文学公益造诣。其实很多时候,很大一部分人都难做到把偏见放下,把成见放下,把心灵调整到一种归零的新动态,更何况对每一个犯了罪的服刑罪犯,如何才能更好地放下偏见,放下成见,调整好心态,改变自身的劣根性和灵魂?
郭文斌:安详是一剂药,安详是一杯茶,安详是一条回家的路。小课堂是心法和钥匙,一个公平、公正、柔而有度、严而有爱的警察,要学会倾听,学会找准服刑罪犯的优点,学会换位思考,用心用情跟服刑罪犯交流,帮助服刑罪犯一点一滴向好向善,用真心、爱心唤醒服刑罪犯。让服刑罪犯从思想到行为都发生变化,把刑期变成了“学期”,洗心革面改写人生。小课堂的课程设计逻辑产生了强大能量:警官垂范的共振能量、“连根养根”的亲情能量、静心止语的内省能量、课程本身的唤醒能量。这些能量使服刑罪犯打开心扉、真诚忏悔,在文化浸润中完成从“被动改造”到“主动新生”的蜕变。我们的自信来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对人性的基本认知,那就是人人渴望过具有自我审美的生活、崇高感的生活、让人尊重的生活,只要一个人体验过这种审美愉悦,破坏性冲动就会自动终止,教育的关键在于唤醒这个审美者,让他强烈体验这种愉悦感。
记 者:郭老师,这次莅临甘肃监狱系统讲课,引导广大民警职工在书香中感悟生命真谛,在文化传承中汲取精神力量,开启一段寻找内心宁静与安详的文学之旅,也让每个人切身体会到“安详不在远方,就在脚下这片土地”。寻找安详,就是在焦虑的时代确立内心的方向,回归生活的常识,展现生命的热诚,借鉴圣贤之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承担责任、感受和谐。请您谈谈对甘肃监狱系统推广“寻找安详小课堂”的期许和希望。
郭文斌: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甘肃的文化底蕴以多元文明交融为核心,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又是丝绸之路黄金路段的文明枢纽,形成了始祖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石窟艺术与多民族共生的独特文化体系。深植于“多元共生、交融互鉴”的历史基因之中。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中原与西域的文化通道开始,至隋唐时期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丝绸之路的千年历史积淀与多民族的频繁互动交往,孕育出佛教艺术、西域乐舞、汉地诗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独特文化生态,甘肃亦是我心向往的地方。我的故乡是天水秦安莲花镇,我对甘肃充满了情感、也充满了期待,甘肃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对传统文化进监狱、助力教育改造工作特别重视、特别有前瞻性,力度特别大,定西、武威、天水、永登、兰州等监狱都率先把“寻找安详小课堂”的课程引入教育改造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破解了许多改造难题,成效特别受人鼓舞。我们期待甘肃各个监狱在厅局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干警、志愿者的努力下,能探索出教育改造的甘肃经验。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