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民企驶入合规发展快车道 ——甘肃税务三力齐发推动税费优惠政策精准滴灌

发布时间:2025-06-19 16:13:52     来源:法治甘肃网

  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的经济发展大局中,民营企业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今年以来,我省税务部门紧扣民营企业涉税诉求,以政策赋能为动力源、诚信筑基为压舱石、风险监管为防护盾,三招组合发力,推动税费优惠政策精准滴灌,为民营经营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政策赋能

激活创新发展“动力源”

  走进甘肃牛电森祥车辆制造有限公司智能车间,焊接机器人上下翻飞,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作为资本密集型企业,该公司长期面临资金周转压力。武威市凉州区税务局主动作为,通过“政策推送+合规辅导+申报提醒+动态跟踪”全链条服务,确保企业税费红利“应享尽享”。“2024年至今,637.74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让我们有更多资金投入智能制造升级,这笔‘真金白银’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甘肃牛电森祥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刘云晶感慨道。

  在古浪双塔工业园区,达华节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样感受到政策春风。作为集灌溉工程设计与施工于一体的民营企业,其办税人马旭东分享道:“税务干部‘一对一’上门宣讲辅导,帮我们吃透政策。今年1到5月,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滴灌管产品增值税免征等政策,累计减免税款316万元,极大缓解了技术研发资金压力。”

  我省税务部门坚持“一企一策”,深入企业开展“问需大走访”,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同时,依托税收大数据平台,精准勾勒企业“政策需求画像”,实现“政策找人”,确保税费红利快速直达,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输血供氧”。

诚信筑基

擦亮企业信用“金名片”

  合规经营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基石,诚信纳税则是丈量企业信誉的标尺。甘肃省税务部门持续优化服务举措,实施纳税信用分类管理,着力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税收治理新格局。

  在税务部门的悉心辅导下,景泰县丝路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自2023年起连续获评A级纳税人,并凭借良好的纳税信用,通过“银税互动”获得60万元贷款,为产业升级按下“加速键”。同样受益的还有临泽县远准达物流有限公司,今年1月,该公司凭借A级纳税信用,成功申请到28万元“银税互动”贷款,有效破解了设备升级的资金瓶颈。

  对于纳税信用受损企业,酒泉市税务局创新推出“失信约束+信用修复”双向机制。酒泉大敦煌农产品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曾因财务管理疏漏,纳税信用等级被判定为D级,在发票领用、融资贷款等方面受限。酒泉市税务局主动上门,开展“一对一”辅导,帮助企业完成补充申报、解除非正常户状态,最终将信用等级修复至M级。企业负责人柴胜感激地说:“税务部门的帮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良好的纳税信用是企业发展的‘金字招牌’,我们今后一定严守合规底线,持续提升信用等级。”

风险监管

筑牢合规经营“防护盾”

  我省税务部门构建起“事前预警、事中跟踪、事后惩戒”全周期服务体系,为经营筑牢坚实防线。嘉峪关市税务局建立涵盖纳税信用、风险等级等五个维度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对企业涉税风险进行实时监测、精准预警。

  嘉峪关轩晟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此深有体会:“在准备接收一张200万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时,税务部门及时发出风险提示。经核查,开票方竟是已走逃失联的空壳公司,多亏这次预警,让我们避免了一场重大损失。”

  针对企业因政策理解偏差引发的涉税风险,宁县税务局创新采用“税收大数据+实地核查”双轮驱动模式。甘肃宁南能源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在申报城镇土地使用税时,因政策理解错误导致申报失误,宁县税务局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锁定风险点,并上门辅导企业完成更正申报,成功化解风险。

  环县税务局深化跨部门协作,建立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通道,对涉税违法行为实施精准打击;同时积极推行“说理式执法”,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此外,我省税务部门还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财税管理能力建设。在民勤县税务局的辅导下,太西煤集团民勤实业有限公司系统优化薪酬代扣代缴制度,从源头防范涉税风险;天祝县税务局立足当地产业特色,为碳化硅行业量身打造风险防控模型,并编制《碳化硅行业税收风险防控手册》,成为经营的“实用指南”。

  天祝县碳化硅行业协会会长张祎德表示:“我们将以税务部门的指导为遵循,强化政策学习,严守税法红线,推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通讯员 屠小东 陈国玺)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