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打通高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瓶颈

发布时间:2024-01-30 15:26:33     来源:法治甘肃网

铺就科技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我省打通高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瓶颈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通讯员 郑芃生

  新年伊始,在坚持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努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的浓厚氛围中,“产业研究院”格外引人瞩目,成为我省高校谈论聚焦的热点。

  为深入实施教育、科技、人才等“三位一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通高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瓶颈,切实通过教育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省教育厅于2022年启动了高校产业研究院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共批准建立18个高校产业研究院。

从“生根”到“深耕”

  2023年,为进一步提升高校产业研究院建设水平,打造高能级产业研究院,省教育厅在《甘肃省高校产业研究院建设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甘肃高校国家级产业研究院建设方案》,在已批准建设12个高校产业研究院基础上,又积极培育6个国家级产业研究院。

  眼下,各产业研究院邀请合作企业开展建设实施方案的优化论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铺就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依托兰州大学成立的甘肃核产业研究院与中核集团就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讨,双方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甘肃农业大学种业产业研究院与甘肃五谷种业、甘肃亚盛种业等企业就合作科研基地、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兰州交通大学太阳能光热产业研究院与恒基能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兰州蓝天浮法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国网甘肃电力科学研究院分别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过去一年,这样的思路碰撞有多次。

  所有的探索,都朝着一个方向。那就是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努力探索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在新时代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振兴中展现更大作用。

  按照既定的目标,截至目前,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3年批准建设的6个产业研究院已完成揭牌和实施方案论证工作,并已开始相关产业的技术攻关。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一体化合作的新型办学模式正取得初步成效。

担起“卡脖子”技术时代重任

  敦煌戈壁滩上,建成了世界上首座商业运行,且兰州交通大学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的50兆瓦熔盐线性菲涅尔式光热电站,正常天气可实现24小时连续发电。

  该项目以高温熔盐作为集热、传热、储热和换热统一工质,整体实现了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热发电新工艺流程,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基于已有的科技创新、产业化、人才团队和平台等基础,兰州交通大学太阳能光热产业研究院围绕全省产业发展布局,激活创新源头,联合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建设“资源整合、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市场运营”四大功能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黑大千教授团队突破了电可控中子源、核信息采集与分析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发了原创性科研仪器“铀矿采冶过程在线分析仪”。

  同时,精准对接各地产业需求,各产业研究院开展校企联合攻关,让科研与经济的现实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把人才培养落到田间地头

  2023年7月,是河西玉米开花散粉的关键期,每天从早晨七点到下午六点,顶着炎炎烈日,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彭云玲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在武威黄羊镇玉米试验田里进行着套袋、授粉及农艺性状表型数据采集等工作。

  彭云玲教授带领团队2023年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通过教师、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边实践、边服务、边研究,着力培养有理想、肯奉献的“知农、爱农、兴农”新型应用型人才。

  “唯有把双脚深深扎进泥土里,才能长出真本事来!”在甘肃农业大学校长柴强看来,科研平台为学科建设和种业振兴提供了强力的硬件支撑,为学科的持续良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同时也兼顾了培养人才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责任编辑:韩小月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