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陇原 服务发展 助力振兴
——我省创出一条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新路径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现有国家“双高计划”学校3所、优质高职学校5所、中职示范校23所,打造9个高水平专业群、新增战略性新兴类专业119个;构建“一县一校一中心”县域职教发展新格局,打造3个职教集群、培育3个产教融合城市、建设3个职教园区,形成集群协同创新发展的产教融合“333”模式;国务院办公厅连续2年、教育部连续3年通报激励我省职业教育改革成效。
近年来,我省以部省共建“技能甘肃”为牵引,聚焦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在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办学能力、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出实招、求突破,创出了一条根植陇原、服务发展、助力振兴的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新路径。
部省共建高位推动“技能甘肃”
2020年8月,教育部、省政府共同启动打造“技能甘肃”,联合印发《教育部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确立教育部倾斜支持政策7项、我省重点任务33项。全省教育系统上下联动,逐级逐校制定实施“技能甘肃”建设落地方案。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我省出台职教改革配套文件30余个,率先在全国出台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实施办法;率先实施省级“双高计划”建设,持续推动专科层次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新组建2所职业本科院校,开展高中阶段职普融通试点;建立职业本科专业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群策群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内生动力。
三年来,全省师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奖数量连续翻番,2023年全国大赛甘肃有90支代表队获奖,其中获得一等奖7个,创历史新高。
此外,大力支持职业院校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联合办学、招收留学生、共建培训机构等国际合作项目,10所高职院校先后与14个国家(地区)在国(境)外开展国际合作项目16项。开展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1万多人次,为国家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培训240多人次,中医药知识培训700多人次。如今,越擦越亮的国际化办学甘肃品牌,持续服务“一带一路”,不断丰富了“技能甘肃”行动内涵。
着力打造特色化职教品牌
近年来,我省深入对接“强县域”行动,按照“一县一校一中心”模式推动中职教育改革,形成职教中心、培训中心与中职学校一体化发展、一体化办学的县域职业教育新格局,盘活职业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办学条件,激发了中职学校办学活力。据统计,2023年全省中职学校累计开展各类培训42765人次,其中承接政府补贴性培训16511人次,获得补助资金1189.46万元。
“我校立足本地药材资源,围绕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不断调整专业建设思路,将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培养、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努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打造中药制药、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康复技术等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成为了助推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该校负责人介绍。
在“技能甘肃”引领下,我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对接“一核三带”总体布局,实施职教园区、产业园区的项目组合式集聚发展。以区域化发展为牵引,建成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3个、试点企业55家,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断增强。此外,全省高职院校连续4年超额完成招生计划,彻底解决了高职院校生源问题,逐步实现分类分层发展,也带动了中职学校办学活力提升。
狠抓改革对标发展落实清单
为解决我省职业教育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等问题,我省对标全省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四强”行动,以建好“一体”、打造“两翼”、落实“三张清单”为抓手,最大限度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支撑和关键力量。
“落实人才清单上,我们要重点培养一批职业院校名校长、‘双师型’教师、职教名匠、能工巧匠;落实产业发展清单上,要对接产业链实施人才分类培养,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配性;落实政策支持清单,推进、市县联动、一体推进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令军辉介绍。
我省坚持把职业教育办成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促进就业的“增量池”,依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分区域精准打造技能人才培养的优质基地,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劳动力素质,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目前,随着非遗技艺带头人培训的不断开展,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各类非遗技艺带头人200余人,呈现出“培训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