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清水送下游 黄河之滨也很美
我省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7年达到Ⅱ类
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萍)甘肃身居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9月26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分组审议了省人民政府关于《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近年来,通过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甘南州累计治理中度以上退化草原1792万亩,保护天然林647万亩,净增绿化面积70万亩,甘南森林蓄积量达0.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4.57%,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97.01%,天然草原产草量和草群高度均达到十年来的峰值,湿地保有量面积达到633万亩,黄河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量达到125.2亿立方米,黄河水量补给大幅增加,“黄河蓄水池”作用不断增强。
报告指出,“十四五”以来,累计新建各类淤地坝249座,实施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127座,新修梯田89.96万亩。围绕泾河、渭河、马莲河等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以沟道坝系、坡改梯和林草植被为主体的防治体系,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2020年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49.95平方公里,保护塬面982.65平方公里,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双降”。同时,在全国率先启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调查,基本摸清了黄河甘肃段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底数,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一张网”。完成黄河流域甘肃段4个水系36条重要干支流入河排口排查,排查河道约6000公里。加快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黄河流域57座污水处理厂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兰州等4个市州18条黑臭水体达到长治久清等级,对黄河流域38座尾矿库综合评估,对66座尾矿库开展环境隐患排查。经过努力,2022年黄河流域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68%,高出黄河流域9省区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7年达到Ⅱ类,实现“一河清水送下游”,让“黄河之滨也很美”成为甘肃靓丽名片。
责任编辑:韩小月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