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的记者们踩着湿润的木栈道,深入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眼前,一群白鹭正掠过泛着银波的芦苇荡,翅尖划破如镜水面;远处,光伏板阵列与蓝天碧水交相辉映——这片万亩生态绿洲,几年前还是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如今却成为我省2025年六五环境日的“生态课堂”。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摄
“早年风吹石头跑,现在蛙鸣鸟叫绕。”讲解员蹲下身,指尖拂过丛生的芦苇:“你看这泥土,当年白碱泛得能硌脚,现在踩上去都是软的。”漫步在生态木栈道,万株耐盐碱苗木筑起绿色屏障,多种鸟类在芦苇荡中穿梭。清澈的水面上,白鹭群飞的剪影与光伏板的反光交织成画。
在感叹生态巨变的同时,一组“生态经济账”揭开了湿地的另一重身份。“每株芦苇都是‘碳汇计算器’。”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指向远处的监测设备介绍,2023年全国首个《内陆(盐沼)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碳汇方法学》在此落地,为湿地3885.08吨碳汇量(5年计入期)建立计量标准。经核证登记的“丝路碳票”,让荒滩上的芦苇荡首次拥有了“碳账本”,打通了“生态资源—碳汇资产—金融产品”的转化链条。
从“不毛之地”到“鸟类天堂”,从“生态颜值”到“碳汇价值”,秦王川湿地的蜕变,正是甘肃以绿色金融赋能生态保护的生动缩影。当白鹭的翅尖掠过光伏板,当芦苇的摇曳映着碳票的数字,这片西北湿地正在证明,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可计量、可交易、可共享的发展资本。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