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小板凳围成一圈,干部群众促膝而坐,从家长里短到村务管理,畅所欲言中碰撞出基层治理智慧。今年3月中旬,兰州新区西岔镇综治中心推出的“庭院板凳会”赢得群众好评,这种不设主席台、没有发言稿的议事形式,通过“零距离”倾听、“清单化”办理、“闭环式”落实,短短一个月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7件,推动基层治理走新更走心。
拆掉“会议桌”架起“连心桥”
在团庄村张大爷家的院子里,一场别开生面的议事会正在进行。派出所民警讲解反诈案例,网格员拿着民情日记本记录诉求,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垃圾分类点位设置。
“以前开会要专门去村委会,现在干部坐到咱院里来,就像邻居串门一样自在。”村民马秀兰的话道出“庭院板凳会”的精髓——以庭院为会场,用板凳当座椅,将会议室里的“你讲我听”变为农家院中的“畅所欲言”。
西岔镇综治中心负责人刘亚丽介绍,这种形式突破了三重壁垒:空间壁垒,会场设在村民熟悉的庭院,消除距离感;心理壁垒,取消正式会议流程,采用“唠家常”方式交流;信息壁垒,干部现场解答政策,避免信息层层衰减。
民情“记本子”服务“对路子”
翻开新康村网格员鲁万清的《民声台账》,最新一页密密麻麻记录着问题与对应的解决办法:留守老人希望增加探视频次(已安排“银龄守护”计划);村道夜间照明不足(协调加装太阳能路灯12盏);医保缴费操作复杂(制作“图解版”操作指南)。
“群众提需求,我们列清单,部门领任务。”西岔派出所副所长苗国良指着墙上的《问题销号作战图》说。针对板凳会上反映集中的治安问题,西岔派出所创新推出“警网融合”巡查(民警与网格员组成“白+黑”巡逻队)、“案例教学”宣传(把反诈知识编成方言快板)、“即接即办”机制(简单问题当场拍板,复杂问题3日内响应)。
议出“金点子”结出“甜果子”
在陈家井村刚硬化的文化广场上,村民正跟着消防员学习灭火器使用。这个曾经的纠纷高发地,如今成了“平安示范点”,真正的转变源于板凳会上达成的三项成果:环境提升工程中,清理陈年垃圾23吨,增设智能垃圾分类亭4座,评选“最美庭院”21户;平安守护行动中,安装高清摄像头8个,组建“红袖标”巡逻队,化解邻里积怨5起;法治浸润计划中,开设“法治小院”课堂,举办“好家风”故事会,培育法律明白人36名。
“现在遇到难事知道找哪了。”村民陈富贵的话,印证着“板凳会”带来的深层改变。镇党委书记席学功透露,该机制将升级为“民情365”工作法,实现“天天有倾听、周周有跟进、月月有评议”。
记者手记:
从“坐等上门”到“推门纳谏”,从“干部端菜”到“群众点单”,西岔镇的“小板凳”上坐着“大民生”。在这里,基层治理不是冷冰冰的行政命令,而是热乎乎的民生互动;不是束之高阁的文件政策,而是落地生根的惠民实效。正如村民自编的顺口溜所说:“小板凳,四方方,干部群众拉家常;你提议,我帮忙,幸福生活共商量。”这般生动实践,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鲜活的注脚。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