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大家出来干活却拿不到钱,现在终于有个说法了。”近日,樊先生紧紧握住兰州新区综治中心调解员的手说,“跑了那么多冤枉路,没想到一个下午的调解就解决问题了。”
2018年,兰州新区某建设项目由某建筑公司施工。该公司将工程土建部分分包给樊先生施工。期间,该公司向樊先生支付了部分工程款,但工程完工后,双方因工程结算问题产生纠纷,导致樊先生迟迟拿不到尾款,无法支付10余名农民工工资。
2024年6月,樊先生通过信访等渠道反映诉求。经信访部门征得当事人同意,将这一纠纷推送至新区综治中心调处。新区综治中心启动访调对接工作机制,组织调解力量对当时工程建设有关材料分析研判,及时联系承包公司相关负责人杜某,详细了解具体情况。
7月中旬,新区综治中心约定双方现场调解。双方见面之后情绪激动,无法达成一致,调解工作陷入僵局。此时,调解员迅速调整调解方案,对樊某和杜某开展“背对背”调解。杜某表示,自己诚心希望结清欠款,但目前资金确实有限,希望能够分期支付,再宽限一段时间。樊先生经调解员劝说也平静下来,称自己理解对方资金周转问题,但该笔欠款涉及农民工工资,希望能尽快解决,违约金则可以商量。
鉴于此,新区综治中心调解员从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入手,结合《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暂行办法》,着重强调违约责任承担和农民工权益保护等有关规定,希望建筑公司能够拿出有诚意的方案,尽快化解此次纠纷。针对工程计算量和计算方式等争议焦点,调解员引导当事人现场核算工程量。经调解员一再努力,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杜某同意支付剩余工程款项,并按约定时间支付到位。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杨丹)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