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N”筑牢自然灾害安全屏障
——我省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落地见效
编者按:自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我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普查办”)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部署安排,严格落实国务院普查办提出的指导意见,推动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工作原则,实施牵头抓总工作职能,提升各级普查小组工作能力和水平,探索普查成果在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社会综合治理与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总结形成了“124+N”普查成果体系,并高效高质推进普查成果落地见效,让我省群众切实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我省地处内陆,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为了提前预判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省应急管理厅从2019年开始,一直在探索提高预知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风险的能力,至2021年形成了普查成果体系,并在实践中经受住了考验。
2021年10月3日,灵台县普降暴雨,中台镇南店子村发生一处约150万立方山体滑坡,由于对灾害提前预警,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
自2021年永靖县开发建成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可视化展示平台,对可能发生的灾害风险做到预报;
我省气象部门根据气象记录资料分析,对可能发生的灾害提前预警;
在每年的汛期,省交通部门在省内易发生山体滑坡的高速公路路段,实现实时动态监控,为抢险救灾赢得时机;
……
应对自然灾害 交出合格答卷
“要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工作原则,及时将验证后的数据纳入相关行业领域予以应用;要积极开展普查成果应用开发研究,探索建立多类型、多形式的普查成果体系。”2020年8月11日,国务院普查办主任郑国光在永靖县调研指导普查试点工作时提出这样的要求。
永靖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已实现成果可视化展示。省应急管理厅供图
2021年3月30日至4月2日,省普查办在兰州举办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业务培训班,邀请国务院普查办相关负责人系统讲解了普查工作总体任务、组织实施与分工、实施方案编制、应急管理部门任务、软件系统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各级普查办组织统筹进行了指导。培训以“集中授课+经验交流+答疑互动”的方式进行,临夏州、麦积区、永靖县、肃南县等试点地区交流了试点工作经验,兰州市、庆阳市交流了全面普查准备情况,为全面普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度管理系统显示,2022年2月至3月底,我省普查工作总体进度94.6%,在全国排第1名。应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林草、气象、地震等8个行业部门已完成调查任务……
不辱责任使命 筑牢灾害预防屏障
记者采访获悉,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先后召开三次全省普查工作会议,强化安排部署,各级政府及各主要参与部门均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为普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先后举办了三轮全省普查业务培训班,全省各行业部门、市州、县区分类分级组织开展了普查培训,共计开展培训1357次、培训87912人次;先后开展省级部门协商对接、重点行业督查督办、滞后地区现场督办、行业部门指导督办等,下发督办函20余份,全力推进工作落实,全面加快调查进度。
截至目前,全省构建起“行业部门技术力量+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专业机构”的技术保障体系,培养了评估与区划工作核心技术团队,确保普查工作符合技术规范标准。多方努力共争取中央补助经费超过1.2亿元,省级各行业部门积极运用普查成果开展隐患治理、“十四五”规划编制等。省应急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气象局、省电力公司等均进行了应用探索,进一步提升了防灾减灾能力,筑牢了防灾屏障。
一年来,我省探索形成分层级分类型分部门开展成果应用的工作思路,省普查办、各行业部门和各级应急部门协同推进普查成果提炼出“124+N”普查成果应用工作体系,进一步拓宽成果应用方向,形成一批成果应用典型案例,为我省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综合风险防范、自然灾害防治等工作提供根本支撑。
成果落地见效 防治能力显著增强
什么是“124+N”,它在我省防范自然灾害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记者采访得知,“124+N”中的“1”就是形成一套全面完整的共享数据、一套认识灾害风险的科学技术体系和一系列丰富的普查成果的目标,“2”就是建立工作保障机制,专门设立数据与成果应用组,编制《甘肃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指导意见》《甘肃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应急管理系统试点工作方案》,为普查成果应用提供制度保障,“4”就是四个方向,即提升能力、完善体系、智慧建设和推进融合。
除此之外,我省在单灾种、单要素调查评估成果数据应用中取得实效。如省应急部门在实践基础上得到我省冰雹灾害频次分布图、暴雨洪涝灾害频次分布和地质灾害灾情分布图,为及时有效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有力支撑;省气象部门建成了甘肃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建立了甘肃省每日无云积雪500×500米格点数据和祁连山区、牧区积雪灾害2000-2020年遥感监测历史数据库;省交通运输部门还把公路承灾体普查的成果应用到我省公路保通保畅、应急抢险、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驻点布局等方面;省自然资源部门制定了《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在气象部门发布雨情、强对流天气等预警后,第一时间启动与气象、应急等部门的会商程序,科学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指导各地各部门有针对性做好防范工作。其中平凉市灵台县“10.3”暴洪灾害预警,就是“124+N”普查成果成功应用的一个经典案例。
今后,我省将进一步加大普查成果应用探索,学习借鉴兄弟省份先进经验做法,取长补短,重点研究普查成果在灾害保险领域、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基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应用,全面提升普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