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
“新思路·新气象”之兰州市、兰州新区篇
开栏的话
砥砺奋进,陇原大地硕果累累;瞩目盛会,各族群众心心相连。再过些天,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就要隆重召开。这次党代会是在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关键阶段、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鼓舞和动员全省各族人民加快甘肃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回首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从今天起,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统筹安排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与人民网甘肃频道,同步开设“新思路·新气象”专栏,通过广泛深入采访报道,生动展现新时代甘肃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激励2500万陇原儿女意气风发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兰州市
先发力带好头,实现高质量发展
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兰州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开拓奋进,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先发力、带好头”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和“十四五”规划良好开局。
适应新常态,经济实力持续攀升
近年来,兰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立“守三线、抓项目、提升首位度”的经济工作方针,科学务实抓调度、防风险、促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2207.4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231.29亿元,年均增长5.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263.34亿元增加到1757.74亿元,年均增长6.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15.50亿元增加到276.71亿元,年均增长5.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9661元、10391元增加到43244元、16191元,年均增长7.83%和9.28%。
地处西部内陆的兰州,自新中国成立后就迅速成为新兴工业城市。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厂、第一座炼油厂、第一家合成橡胶厂、第一家现代化的“万锭”毛精纺厂相继在兰州诞生。“十四五”开局之年,当地专门制定《振兴兰州制造暨产业链链长制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四梁八柱”制造业产业发展路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
坚持“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振兴兰州制造”战略部署,兰州持续“改旧”“育新”,促进“兰州制造”向“兰州智造”“兰州创造”转变。2021年,全市工业固投同比增长14.86%,全年共实施跟进工业和信息化项目274个。
近年来,兰州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培育步伐加快,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46.5%。
未来五年,兰州将在全面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兰州将着力打造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数据)四个千亿级和有色冶金、建材、烟草、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轻工及食品7个百亿级产业链延伸壮大工程。
精致理念引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兰州坚持以精致理念引领城市发展,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等一批重大工程,新建黄河流域兰州白塔山段综合提升改造等一批补短板项目,奥体中心、万达茂等城市新地标拔地而起,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
“15分钟生活圈”满足多种生活需求,老旧小区安了新电梯,家门口多了一处小游园……对兰州老百姓来说,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变化同样感受真切。近年来,兰州立足民生根本,在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下功夫,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干净整洁、舒适宜人、快速便捷的小康生活家园。依托全市427个社区组建成立社工委,社工委委员们成为了治理基层的“特约搭档”和“智囊团”,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提升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未来,兰州还将根据教育、养老、医疗、体育等公共设施的覆盖情况和可达性,对每个生活圈所需的公共配套设施进行落位布局,持续补短板、强弱项,不断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逐步构筑高品质空间格局和人居环境。
脱贫攻坚以来,兰州累计投入资金70多亿元,实现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25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7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解决了区域性贫困问题。兰州围绕“发展精致农业、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定位,通过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帮扶政策、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实施兜底保障和就业等举措,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
兰州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组建成立乡村振兴五大专班和12个有效衔接专责工作组,实现市四大家包抓县区全覆盖、市级领导包抓乡镇全覆盖、帮扶单位与所有行政村结对帮扶全覆盖、脱贫村和软弱涣散村选派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全覆盖、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三类户”全覆盖,全市971家单位结对帮扶全市730个行政村,县乡选派干部767名结对帮扶854户“三类户”。
对于摆脱贫困的县区,兰州“扶上马送一程”。当地出台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按照“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一户”原则,实施“14539”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与此同时,兰州多举措发展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色,建实乡村振兴项目库,涉及产业扶持、村集体经济、教育扶贫、贷款贴息等12大类1244个项目。
“先发力、带好头”,生态环境越来越靓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系统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的殷殷嘱托,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担好上游责任、展现上游作为。
5年来,兰州市“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捷报频传。兰州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7年的68.9%提高到2021年的81.3%,黄河兰州段出境水质综合评价稳定达到Ⅱ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完成造林绿化59.6万亩,新增城市绿地592.23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5%。
2020年,兰州全市优良天数首次突破300天大关,国家考核的两个刚性关键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荣登“2020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第六位,“兰州蓝”由“浅蓝”走向“深蓝”。兰州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市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也未发生因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紧紧围绕国务院“水十条”和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重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了国家和省上下达的“水十条”工作任务。
近5年来,黄河湿地动物多样性明显得到改善,50余种水鸟在此繁殖和越冬,最大种群数量过万只,特别是2020年以来大天鹅也在兰州越冬,且越冬种群数量逐年增加,黑鹳、灰鹤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开始频繁出现。
伴随九州台、大兰山、金城公园、仁寿山景区等诸多景区提升、改造,南北两山现已成为兰州市民休闲、观光、旅游、健身的重要场所,每年服务人数超3600万人次。据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评估,兰州市南北两山生态服务功能综合价值从1999年的4.6亿元到2019年的76.74亿元,两山林区内负氧离子含量是闹市区的10倍以上。南北两山犹如两片“肺叶”,为兰州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
“十三五”期间,兰州统筹推进重点工程造林、社会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重点依托“三北”工程、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公益林管护,累计营造林51.9767万亩。如今,不断优化的生态已成为城市最美的底色,市民的幸福感逐年提升。
今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兰州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贯彻“三新一高”要求,认真实施省上“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精致兰州建设、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改革开放、民生保障等各项工作,聚精会神、奋斗追赶,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兰州新区
勇立潮头担使命,砥砺奋进开新局
作为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紧扣国家赋予的“极、地、台、区”战略定位,坚定不移以“先行先试”探索发展新路径,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位发展,以勇立潮头的使命担当和矢志不渝的坚实行动,在打造全省经济发展新引擎中攻坚爬坡、奋勇争先,交上了一份厚重的高质量答卷。
党建引领,发展势头强劲迅猛
兰州新区坚持把党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建立以工作实绩为导向的绩效考评体系,通过“全员聘用制、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工资”等举措,干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高涨。
今年3月,面对新一轮疫情防控遭遇战,新区3600余名机关、国企党员干部下沉“疫”线,亮身份、当先锋;机关干部与村(社区)工作人员混合编组、统一调度;各大医院在防控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员先锋队……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彰显。一周内社会面清零、两周内无新增阳性病例、三周内全域恢复为低风险区并转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指引,兰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党的领导,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凝心聚力谋发展,改善民生显担当。发放纾困资金、减税降费、提供金融支持……新区打出“组合拳”帮助企业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线上招商“不断档”、政务服务“不缺席”。3月20日,广东宏宇集团有限公司2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云签约”落地兰州新区,实现2022年招商引资“开门红”。2021年有序承接陇东南避险搬迁安置重大民生工程,圆满完成舟曲县7批次850户3497名搬迁群众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生产生活保障工作……
一件件举措落地,一项项任务完成,兰州新区党建引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实现大飞跃。经济总量从2017年的175亿元快速迈过2021年的300亿关口,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总收入均实现倍数增长,已成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项目牵引,产业体系支撑有力
今年2月19日,甘肃省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动员大会在兰州新区硅产业园举行,总投资150多亿元的20余个省列重大项目在新区开工建设。宝武、海亮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新区,德福铜箔由年产5万吨增至20万吨,全球最大铜箔研发生产基地将在兰州新区诞生。
在兰州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30万平米智能温室,每天30万枝鲜切花源源不断销往全省全国、香飘海外。
在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城市矿产与表面处理产业园区,已引进项目23个、总投资200亿元,万吨级锂电池精准拆解等24个项目加快推进。
在建设仅3年多的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已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60多个、总投资600亿元,一批优质项目从洽谈到落地创下多项行业新纪录。全球首个千吨级太阳燃料合成项目向内蒙古等地推广,成为产学研项目就地转化典范。
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 兰州新区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累计引进优质产业项目860多个、总投资4600多亿元,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大数据、新能源汽车、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集群加速构建,为打造西部现代产业集聚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个个落地的新项目,孕育着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处处产业的新布局,积蓄着新的发展动能和蓬勃力量。
系统改革,活力动能充分激发
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兰州新区快速崛起的“密码”。
“从去年10月洽谈对接到12月开工建设,总用时不超2个月。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如期完成施工目标任务。”海亮集团投资与资本管理中心总监邵国勇说,选择在兰州新区投资就是看中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保姆式”服务。
兰州新区始终坚持以“管理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优”为目标,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深入实施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国资国企等“八大改革”,构建了全方位改革体系,有效激活发展动能,综合改革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
——率先实施“承诺制、零收费、信息化、代办制”和“区域评估、多评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简易审批流程,项目投资、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审批时限全国最短,蝉联“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
——绿色金融改革成效甘肃省第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显著成效,8大监管企业三年内总资产、营收、利税分别增长3倍、85倍和8倍,商投集团首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城投集团入列甘肃省国企10强。
一批基础性、首创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取得突破性进展,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潜力充分释放。
开放扩大,对外贸易突飞猛进
今年3月10日,在兰州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甘肃(兰州)国际陆港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一辆辆叉车来回穿梭,工人们忙着装卸今年甘肃省首批运抵的100台平行进口汽车。
如今,“兰州号”国际班列实现了常态化运行。随着南向通道建设推进,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开始“聚焦”中国西北、关注兰州新区。3月30日,兰州新区首列南亚国际公铁联运货运班列在中川北站铁路口岸启程,这既是兰州新区通往南亚地区的首条铁路货运线路,也是兰州新区继开通中亚、中欧陆海贸易新通道班列之后,发往南亚地区的首列国际货运班列。
走进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枢纽木业有限公司集成材智能加工项目现场机器轰鸣,正在紧锣密鼓生产的产品,将发往大连等国内城市以及越南、泰国等海外国家。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65%。
立足区位和交通优势,兰州新区在“建平台、强功能、优环境、促开放”等方面下足工夫。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港、铁路口岸3个开放平台和粮食、肉类、跨境电商等8个特殊口岸业务走强,铝期货指定交割库规范运营,进出口贸易额倍数增长,对甘肃省增量贡献率超50%,获评“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生态修复,乡村振兴趟出新路
初夏的兰州新区,空气清新、河水清澈。放眼望去,满眼见绿、处处见景。昔日荒坡土丘、草木难寻的生态脆弱区如今已变成满目滴翠、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生态新城。
兰州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构建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生态廊道网络、耕地保护格局、城市发展空间、乡村区域布局和生态治理模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兰州新区立足未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用水充裕、劳动力富集、要素成本低等优势,实施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全面铺开土地流转,率先发展以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为主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打造百亿级种养加、产供销现代生态种养循环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我们每天有一百多元的收入,家门口打工,心里头踏实,收入也稳定。”在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双创基地的蘑菇大棚里,陈家井村村民方顺芳说起现在的生活,幸福感很足。据统计,近年来兰州新区带动“农转非”及产业工人5万多人,实现“地盘活、钱用活、人激活”,农民群众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
共享共治,现代新城初露峥嵘
建成各类学校1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学位达4.8万个,居民养老、医保参保率接近100%,完备的三级医疗网络建成投入使用,省残联康复中心医院、省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等医疗卫生项目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坚持把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贯穿于现代城市管理全过程,让这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让居民生活更加舒适。
2月13日,兰州新区春季人才招聘会吸引5.5万余人现场求职。“这是我们连续第四年组织大型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现场求职人数以及收到本科以上学历简历人数也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新区组织部人才工作科科长牟相妍说。
人才住房、职称晋升、子女入学、就医、“零门槛”落户等优惠政策同步落实,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一流“拴心留才”环境加速形成。
“兰州新区将抢抓重大机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再铸‘兰州制造’辉煌,全面推动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加速迈上新台阶。”兰州新区党工委负责同志表示,新区力争成为“强省会”的主力军、“强工业”的排头兵、“强科技”的领跑者、“强县域”的先行区。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