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喜迎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泾川县朱家涧移民新村美丽乡村建设见闻

发布时间:2022-04-27 14:23:17     来源:甘肃法制报

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泾川县朱家涧移民新村美丽乡村建设见闻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瑞军

春日的暖阳,透过温室大棚,洒在绿油油的幼苗上,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泾川县王村镇朱家涧移民新村的设施蔬菜大棚里,村民朱福元正忙着为西红柿幼苗掐秧浇水,抓好田间管护。

(WAQY,配图)泾川县朱家涧移民新村美(12781298)-20220428115640

       4月22日,村民朱福元正忙着为西红柿幼苗掐秧管护。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张瑞军 摄

4月22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喜迎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大型全媒体集中采访团走进泾川县王村镇朱家涧村,采访报道该村易地搬迁及后续产业培育发展情况。

“山大沟深路不平、十年九旱地歉收”是朱家涧村以前的真实写照。曾经,朱家涧村是泾川县众所周知的深度贫困村,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125户375人,群众收入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

“以前,群众分散居住在泾河北面沟壑地带,以土窑洞为主,自然条件恶劣,出行极为不便,群众吃水难、教育难、就医难、生活更难……”朱家涧村党支部书记朱惠平回忆道。

2019年6月,泾川县对朱家涧村实施整村易地搬迁,在王村镇中心区域的王村村建成朱家涧移民新村,安置区总投资2885万元,建设安置楼4幢125套,配套了水、电、暖、气及仓储用房、便民中心、村卫生所、爱心超市、图书室等设施,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从此,125户群众告别了土窑洞,住上了新楼房,用上了天然气,实现了社区化管理。”朱惠平说,搬迁结束后,通过对原朱家涧村搬出区125户158处废旧庄基全部拆除复垦,目前已建成核桃杂果经济林1160多亩,实现了生态林与经济林同步、当年增收与长远见效有机结合。

“走,大家到我的新家看看……”正准备前往蔬菜大棚的朱福元得知记者们的来意,便热情地邀请大家去他的新家。

走进朱福元的家,装修简单大方、绿植生机勃勃、屋内干净整洁,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显得非常温馨。“当初分房子的时候,我自己只掏了1万多元,加上装修和购买家具家电,下来总共花了5万多元,就住上了崭新的楼房。”朱福元满脸堆笑地说。

这几年,朱福元凭借丰富的种菜经验,收入逐年提高,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现在,我承包了3个蔬菜大棚,种植甜瓜、辣椒、小白菜、西红柿……”聊起去年的收入,朱福元说他通过倒茬种植甜瓜和蔬菜等,3个大棚一年四季都在忙碌着,总共挣了4万多元。

“朱家涧人有种菜的传统,未搬迁前,村里主要种植的就是大葱。‘下山上楼’后,镇村两级继续将发展蔬菜产业作为村民增收致富‘法宝’。”泾川县王村镇镇长孟红刚介绍说,在易地搬迁项目实施过程中,朱家涧村通过农户自主经营、流转经营、专业合作社帮带经营等方式,带动村里84户农户发展起了蔬菜产业。同时,还选派2名农业专家驻村开展帮扶,建成“肖建中名师工作室”,有效提升了设施蔬菜园区经济效益。

现如今,朱家涧村有80多户群众通过蔬菜大棚倒茬种植,收入也很可观。目前,该村建有日光温室13座,钢架大棚193座,蔬菜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与此同时,朱家涧村多方流转土地18亩,建成300头规模的“平凉红牛”养殖场,为83户农户寄养基础母牛,目前养殖“平凉红牛”基础母牛142头、红安格斯良种基础母牛91头,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

“截至目前,我们通过‘点对点、一站式’输转劳动力106人,实现劳务收入265万元,同时依托知青记忆园、蔬菜园区、熔喷布生产车间等,吸纳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34人,续聘公益岗人员39人,带动群众就近就业,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孟红刚告诉记者,除了蔬菜种植与肉牛养殖带动一部分农户增加收入之外,还积极通过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会、东西部劳务协作带动、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等方式,不断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打造乡村美、产业旺、农民富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高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