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甘肃网讯(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瑞军)红色资源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9月25日下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分组审议了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甘肃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条例》自实施以来,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严格落实法定责任,强化协作配合,健全保护措施,相关规定落实有序有力,红色资源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报告指出,我省组建了由宣传、党史研究、文旅、退役军人等部门组成的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及专家委员会,明确职责分工,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各级文旅部门承担办事机构职责,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协调推进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省政府出台了《甘肃省红色资源调查认定办法》等文件,推进省、市、县三级分类管理。启动省级红色资源名录申报、评审和公布工作,指导各市(州)同步开展本级名录认定工作。全面开展资源普查,实现“一资源一档案”。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规划引领、制度保障,构建系统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将红色文化纳入国土空间历史文化保护总体格局,从源头上减少建设项目与遗产保护的空间冲突。建立安全监管与公众参与机制,对列入名录的不可移动红色资源,明确保护范围和管理责任单位,实施挂牌保护,逐步形成了覆盖全面、分类清晰、内容翔实的保护体系。
报告同时指出,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守正创新,推动红色资源焕发时代光彩。在深化研究阐释方面,系统开展史料征集、专著编纂与课题攻关,完成《甘肃红色足迹》《甘肃红色资源概览》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文艺创作方面,精心打造了陇剧《大河东流》、话剧《八步沙》《哈达铺的灯光》、歌剧《呼儿嘿呦》等一批红色精品剧目,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并开展全国巡演。在融合发展方面,建成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12家、3A级景区10家,推出30多条全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024年红色旅游接待游客突破480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12%,红色资源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此外,各级各部门多措并举,不断强化经费、人才、安全支撑,2018年至今累计安排资金1.47亿元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156项。推动建立5所省级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连续举办四届全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暨培训活动,12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健全省市县乡四级保护网络,逐级签订责任书,定期开展巡查评估,完成61家纪念场馆安全检查整改隐患230处,全面筑牢红色资源安全防线。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