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综述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武威市大胆实践创新,务求工作实效,牢牢把握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以防范和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武威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平安武威建设取得新成效,让广大群众共享更高质量的平安成果。
高站位搭建治理体系
武威市超前谋划、科学布局,精心组织、统筹推进,制定实施方案压实责任、狠抓落实,着力破解基层社会治理“瓶颈”问题,扎实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深入开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政法委牵头抓总的市域社会治理组织机构,着力构建党政主导、部门主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结合工作实际,将市域社会治理重点任务细化分解为4个方面、21项,明晰了市域社会治理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
各县区、各部门紧盯政治安全、社会治安、矛盾化解、公共安全、人民群众安全感等6项负面清单,紧紧围绕“四个一”(一个方向、一套机制、一个重点、一项短板)目标要求,实化工作任务、明确具体要求,靠实工作责任,精心谋划组织,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高规格推动试点工作
坚持把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建设和政法委员配备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强力推动落实。把党建引领、德法融合、三调联动、为民服务作为四级中心标识。目前,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已全部挂牌设立。“民有所呼、我必有应”、“一门进、一窗办、跑一次”的一揽子涉法涉诉服务综合体、“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的运行模式、“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已初步形成,各级综治中心均已做到受理、分流、办结、反馈有效衔接,一体化运行。全市各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以来,受理各类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1000余件。
市域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乡镇(街道)政法委员不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执行者,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者。全市105个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实现100%专职配备到位,配备的政法委员全部为行政编制、副科级,政法委员政法工作津贴全部落实并将随工资发放到位。举办全市新任政法委书记暨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培训班,全面提升政法委员履职能力,统筹综治中心、人民法庭、派驻检察室、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政法单位,推动党管政法工作向基层延伸。
全市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普遍建立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定期开展调研指导,协调推动问题解决。建立完善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实行“四长”责任管理,开展“六联共建”“双报到”等活动,推动部门单位共驻共建、党员先锋引领。
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以“聚焦问题、探索创新”为主题,把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的新期待与新时代政法工作职责使命相衔接,形成具有武威特色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创新完善制度机制,激发社会治理活力。截至目前,累计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省级23个,市级11个,县区级233个,100%的村(社区)落实重大事项决策“五议五公开”。
全面打造“全科网格”,在城市社区网格探索建立“一个指挥棒、一张网、四项机制、四支队伍”的“1144”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做大做强专职化社区民警队伍,建成标准化社区警务室410个、配备社区民警435名。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市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4个、恶势力犯罪集团17个、恶势力犯罪团伙15个、“村霸”12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99起,查扣涉案资金1.78亿元,行业乱象和重点区域得到有力整治,社会治安环境不断净化,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广马有信调解工作法,深化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攻坚行动,严格落实矛盾纠纷协调会议、领导接访、责任查究等制度,全市矛盾纠纷存量不断减少,增量有效控制,苗头性问题及时化解。截至10月底,全市各级各部门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457件、成功化解5442件,化解率达到99%。(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首席记者 王建庆 通讯员 席巍青)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