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多元“共治力”唱响平安“合奏曲”
.
市委书记李忠科,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巨胜调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进情况。
同心共治聚合力,群策群智抓治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嘉峪关市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从依法治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多维度促进“平安嘉峪关”建设,以“五治融合”为引领,凝聚多元共治力量,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全域合力,努力探索具有嘉峪关市域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实现了平安建设为经济发展赋能、为社会事业夯基、为生态建设助力,奏响城市平安和谐、人民喜乐幸福的“合奏曲”……
激发党建统领“红色引擎”
嘉峪关市坚持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高举“红色引擎”,始终把党委统领贯穿平安嘉峪关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全过程,深入推进“红色领航”行动。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平安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机构,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平安建设”工作模式,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主责、基层主抓平安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工作格局。健全完善党委领导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真正促使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推进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治理成效上相得益彰。
紫轩社区工作人员联合社区民警调处矛盾纠纷。
为确保基层治理“一片红”,着力在全市各社区网格厚植“红色头雁、红色阵地、红色物业、红色课堂、红色议事”等红色基因,强化社区党委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大党委”主导引领作用,依托党建联席会议平台,构建双向需求征集、双向提供服务、双向沟通协调机制,打破思想观念、行政级别、行业壁垒,凝聚基层治理的党组织合力,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网格化服务管理中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网格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把党组织建设延伸到小区、楼栋、协会、堂馆,做到了每个网格有支部小组、每个角落有党员干部,以党组织全覆盖确保无死角治理。
嘉峪关市钢城街道五一社区把党建引领作为社区治理的“风向标”,创新推动党组织向网格延伸,向物业机构、社会组织和业主委员会拓展,把14家驻区单位以“组织”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建立“红色管家”制度,组建了以党员为主要力量的自治队伍,16名网格长与117名楼栋长、407名单元长网格长互联互动,成了无处不在的“移动探头”。他们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实时摸清小区网格情况和居民诉求,实现党员联系群众常态化。同时,统筹8支志愿服务队伍和5个自治组织资源力量,广泛开展“情系端午”“童心向党”等特色活动,推动社区服务从“治理型”向“贴心型”的质变。在拓展“红色物业”品牌服务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搭建“微平台”、征集“微心愿”、凝聚“微力量”的形式,建立健全单位包抓小区、单位联建党支部机制,推动790名在职党员每周五回归小区落实“两对两定”工作职责,常态化开展“三服务四帮助”活动,“党员进社区、服务零距离”行动深入人心。
推进智慧综治“信息领航”
嘉峪关市坚持把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实战化水平的基础,在大力改造便民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将资金向综治中心、矛调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小区等项目建设上倾斜。健全完善市域社会治理支撑保障新体系。按照“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要求,先后投资1.4亿元全面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完成综治云眼系统和智慧综治平台等建设,完善综合政务管理平台的社会治理功能,提升服务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为平安嘉峪关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治支撑。
祁连社区综治中心流动人口健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解答群众咨询。
全面推进市、街道及郊区、镇(社区、村)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常态化、实体化建设,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按照“完整覆盖、便于服务、无缝衔接、动态调整”的总体要求,科学划分网格,以“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集中采集专项行动为抓手,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推动落实社区民警专职化,加强基础信息采集维护,共采集录入标准地址信息16万余条、实有人口信息31.1万余条,实现“多网合一、全城覆盖”。在铁路、机场、车站、学校、商场、医院等领域,引入前沿技术,实现人、车、物、证、码全要素智能感知。持续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托全省综治信息平台建设,不断强化综治E通手持终端科学规范化运用,提升实战化效能。深入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六张网”建设工作,推进市级政法大数据中心、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公安、智慧司法行政等提档升级。增加政法信息大数据应用,强化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推进基层综治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无缝对接,综治信息平台、政法部门信息系统、社会治理(平安建设)各责任单位以及有关商业运营信息平台,实现了社会治理信息数据融合融通。
嘉峪关市公安局对现有数据资源进行整理,与大数据中心开展数据共享,完成22类政务数据的对接上报工作,实现人、车、物、码等数据关联,为侦查破案提供了数据资源支撑。通过数据汇聚、碰撞、研判、分享等,实现常态化、科学化预测预警预防,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针对性、前瞻性、精确性。“互联网+政务服务”惠民项目更加成熟稳固,嘉峪关市“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和“12345”民生服务热线,已成为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性的品牌工作。
编制合纵连横“亲民网格”
嘉峪关市在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中,坚持从“粗线条”到“细治理”,通过“五项标准”网格工作规范,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打造平安和谐的全科网格。嘉峪关市各级综治中心和城乡社区立足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实际,认真把握“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整合资源、融合共享,专群结合、信息支撑,完善机制、规范管理”的工作原则,出台规范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指导意见,构建462个社会治理“全要素网格”和多元参与的“多功能网格”,形成了“城市大脑”与“社区微脑”的结合融通。积极探索“12345”网格服务模式,着力构建上下联动、横向融合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新格局,实现了“公共服务在网格落实、矛盾风险在网格化解、群众满意在网格实现”的网格化治理目标。通过“一心”“二细”“三活”“四清”“五入格”,努力打造政治引领更鲜明、治理体系更完善、平安建设更广泛、社会发展更均衡、民生保障更高效、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更凸显的“六更”市域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
“一心”指心中装着居民,要求网格员坚持“居民至上”理念,这也是对网格员最基本的要求。“二细”指细处着眼、细处服务。突出特殊人员的服务。针对居民服务需求的不同,采取“菜单式”服务模式,为残疾人送免费公交卡、为新婚夫妇送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老年人送免费体检、为困难人群送温暖。“三活”指每个网格员实现“一张图表、一份清单、一本民情日记”的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四清”指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居民需求清、隐患矛盾清,从服务内容、办事流程、跟踪反馈、居民满意等方面进行创新服务。“五入格”即网格员要做到经常走访到格、意见征求到格、建立感情到格、宣传政策传到格、好事实事做到格。
嘉峪关市钢城街道紫轩社区推行便民服务机制,针对不同人群,推行“上门服务、贴近服务、跟踪服务、全程服务”“四步服务法”,由“居民找”变为“网格员跑”,针对社区矫正、吸毒、安置帮教、邪教等重点人员定期走访,了解其工作、生活及思想状况。突出对社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开展“送关爱、送法律、送温暖、送信息、送政策、送健康”六送活动。通过网格内“睦邻和事议站”的建立,使社区治理主动延伸至居民身边。
完善矛盾风险“化解体系”
嘉峪关市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坚持平安建设人人参与、社会治理群防群治,加快建立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调解组织体系,在全市各镇(社区)逐步建立完善“纵向四级”(街道、镇、社区、行业)、“横向六联”(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法益调解和信访调处六类)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网络。全面推进市、街道(郊区)、镇(社区)、村四级综治中心和矛调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打造工作平台,社会治理触角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先后选择在社区、校园、医院、企业、商店、机关、公交、景区、餐饮、家庭等领域开展“平安和谐细胞”和“无字头”社区、行业创建活动,稳固形成了公共服务管理的点阵布局,使案件上升局面得到根本扭转,调解工作合力得到明显加强,源头治理机制得到明显优化,群众法治意识得到普遍增强,有效推进了“诉源”治理和创建“无讼社区”活动新发展。
坚持“人民调解工作来自于民服务于民”,着力打造“金牌调解室”“特约调解室”“个人调解室”等特色品牌,坚持多维度、广角度扩大人民调解工作影响力。依托市综治中心、市信访大厅、街道(郊区)、镇(社区)和各级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立各级矛调中心调处化解机制。整合政法系统力量,前移下沉社会综合治理队伍,推进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专业建设和常态化运行。调动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网格警察、志愿者等各方力量,构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第一道专业防护网,促进“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的落实和健全完善,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今年以来,依托123个调解组织,1717名调解员,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987件,调解成功1960件,调解成功率98.5%。
社区心理咨询室工作人员开展心理疏导服务。
嘉峪关市雄关街道绿化社区针对辖区流动人口多的特点,成立“合小美工作室”,汇聚楼栋长、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工作力量,突出“党建引领合有力,源头预防合有为,就地化解合有效,法治保障合有序”的“四合聚力”化解矛盾纠纷。杨阿姨是绿化社区的居民,因楼下门店养狗每晚吵闹,导致她睡不好觉,自己上门多次也没能解决。通过将自己的烦恼反映至网格“合小美工作室”,大家在一起畅谈心声,表达诉求,最终化干戈为玉帛,杨阿姨的烦恼化解在矛盾纠纷的“前沿一线”。
创新服务基层“精微治理”
嘉峪关市坚持创新平安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协同工作机制及载体,不断提升平安嘉峪关建设广度和深度。创新建立“基层联系点工作制度”,平安领导小组领导联系社区、包抓街道,政法部门副处级以上干部包抓各镇、城市社区,助推试点创建、协调联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具体工作的有力落实。嘉峪关市更加注重基层社会治理在末端的落实,紧紧抓住市域基层微治理这个关键环节,编制462个合纵连横社会治理“全要素网格”和多元参与的“多功能网格”,举办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现场交流会,试点引领和提炼推广“互联共转”“三社联动”“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工作经验,形成了“12345网格服务”“3688社区微治理”“三驾马车强居民自治”市域社会治理经验,起到了“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
建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联系社区警务、城市综合执法、社区网格工作者以及党员志愿者共同开展的辖区治安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自建自治的群众工作力量,发展治安户长、楼栋长3332名,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依人民之力,守住了楼、管住了门、看住了人。围绕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开展“最美家园”“特色楼栋”创建活动,打造了绿色家园、温馨家园、幸福家园、和谐小区、美丽大院以及戏曲文化等主题的“最美家园”和“特色楼栋”,全面展示文明劝导、先进人物、嘉峪关精神等内容,制作居民书画作品、手工艺品展示角,将网格打造成了邻里守望相助的品牌微阵地,增强了居民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
嘉峪关市雄关街道祁连社区通过互联共转资金筹集到10万余元的创城资金,解决辖区漏水、历史遗留问题10余件,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建立并实施了“您的银丝 我的牵挂”“祁连健康驿站”“幸福邻里与爱童行”“妙手生花巧绽放”“绿色华都 幸福家园”等9个微项目落地生根,为居民创造了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扎实推进各具特色的“微文化”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嘉峪关精神”“铁山精神”“八棵树”精神,建立引导“剪纸、舞蹈、书法”等各类文化队伍,开展经典诵读、家风大家谈、古诗词品读亲子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带动居民群众自觉弘扬传统文化。
“风劲扬帆正当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嘉峪关市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主动履职、大胆创新,全力开创市域社会治理新局面,为聚焦“两高”目标,推进“三城”建设,做实“六共”举措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努力谱写新时代平安嘉峪关建设新篇章。 (苗丰俊 侯月芳 冯亚维)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