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经验走向全国

发布时间:2020-10-23 11:44:35     

“打样”平安建设标志性工程
——兰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经验走向全国

 
  兰州市被确定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以来,立足省会城市定位,在推进试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抢抓机遇、拉高标杆,守正创新、锐意进取,走出了一条具有兰州特色的新路子,人民群众安全感创历史新高。 10月21日,第一次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交流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全国五个交流发言的城市之一,兰州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杨金泉在北京主会场作了题为《整合资源、五治共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兰州》的经验交流,向全国介绍了“兰州经验”。

构建“一个体系”

绘制市域社会治理蓝图

  把试点工作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兰州的标志性工程,构建党委揽全局、市级抓统筹、区县负主责、乡镇强执行的联动治理体系。成立了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40多个部门参与的市域社会治理领导小组;形成了1个实施方案为统揽,1个责任清单明职责,N个配套政策促落实的“1+1+N”制度体系。同时,以试点为契机,实现平安兰州建设责任制全覆盖,对优秀单位按照每年每人2个月全额工资落实奖励。

建强“三支力量”

夯实市域社会治理底座

  配优政法委员强基础。实现乡镇(街道)政法委员全配备,111名政法委员中,具有法学专业背景或政法工作经历的占83.8%。10轮次开展政法委员专题培训,细化规范9项工作职责。

  组建综治专班聚合力。以“四化四有四联”为核心,推进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分别为正处、正科、副科级事业单位建制。按照“搭建平台、部门履职、限期办理、群众满意”的模式,整合社会治理资源。

  整合网格队伍挖潜能。城乡网格全部配备专职网格员,将在职党员、楼院长、志愿者充实到网格服务团队,创新“党建+网格”“百姓档案”“十户六联”等模式,构建“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的服务体系。

践行“五治方式”

完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

  强化政治引领力。自觉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标对表,把在市域内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实施巩固国家政治安全“核心”工程、防控体系建设“强基”工程、矛盾多元化解“民意”工程、公共安全管控“底板”工程“四大工程”,织牢市域安全守护网。以“党建+社会治理”为主线,推广党建共同体、党建联盟等互联互动新方式。

  强化法治保障力。坚持立法先行,制定出台《城乡规划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推进依法行政,创新实施“四办四清单”制度,市级审批事项减少要件2164个。建设开通政务服务平台APP,市级政务服务网办率达96.8%。创新普法实践,打造“WIFI法治广场”,引导学法成为时尚;开展“法律外卖”活动,依靠“外卖小哥”将宣传材料送到千家万户。

  强化德治先导力。打造“遵德守礼”“和文化”等宣传阵地,身边人讲身边事。搭建信用信息平台,推进综合信用承诺制度,形成“征、管、用、控”为一体的“信用兰州”体系。运行“党员+志愿者”联动机制,认证志愿者超过全市人口的15%。

  强化自治激活力。规范自治机制,全面推广社区专项事务听证会、协商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模式,健全民意征集、议题形成、事项办理、成果反馈等闭环管理机制。强化自治力量,注重动员退休干部、专家学者等参与社会治理,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2995家。创新自治载体,打造“共享集市”服务模式,引导社区群众互帮互助。

  强化智治支撑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实现语音、视频、业务、信息4类数据资源应联尽联。推进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协同办案平台建设,实现全流程智慧化辅助办案。打破部门行业壁垒,将全市各类服务热线全部纳入12345民情通服务热线,实现社会治理大联网、大联动。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杨丹)

责任编辑:韩小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