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临夏实践”

发布时间:2020-08-12 09:18:04     

找准“小切口”做好“大文章”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临夏实践”(上)

  


临夏市和谐社区组织法治文化进社区活动(1 月 2 日拍摄)。和谐社区供图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完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是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着力点。

  近年来,临夏州加快社会治理工作的步伐,全力打造“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体系”,以“滚石上山”的精神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以“踏石留印”的意识服务群众、提升民生幸福指数。紧紧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健全社区服务,激活自治活力,由多元共治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平安、绿色文明、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大家庭”的“小社会”治理

  “电费卡、煤气卡会使用了没有?”

  “最近在扶贫车间工作的收入怎么样?”

  ……

  观察楼上楼下的安全,主动向大家嘘寒问暖,及时上报、解决发现的新问题……这些对东乡县锁南镇城南社区移民小区3号楼的网格员马林快来说,都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城南社区是由全县22个乡镇搬迁来的1710户9458人组成的“大家庭”,共有四个小区。大家搬进来后,比之前的生活环境改变很大,一夜之间,“大院”变“高楼”,“村民”变“居民”。群众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变化,“倒逼”了社区治理服务的思路和模式的步步跟进。

  由于搬迁前后生活条件反差较大,每个基本生活常识,都需要社区干部手把手地指导。对这个近万人的“大家庭”组成的“小社会”,想治理好,首先要做到“家庭”成员底子清、数字明,同时进行信息资源共享。

  为此,城南社区充实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对4个小区的25栋楼以住宅小区、楼栋、单元为单位,设立网格化管理员,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组织工作人员发动网格长对南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进行逐户逐人摸排登记,摸清家庭人口、学生入学状况、劳动力状况、收入来源、就业需求等方面的情况,分类建立信息台账,并整合扶贫车间就业、劳务输转、县内务工等信息资源,精准分析数据,科学指导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城南社区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劳务公司及扶贫车间的技术、劳务需求、信息、资金、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划分党员责任区、确定党员示范岗、组建党员服务队,联系帮扶贫困群众,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引导130名党员活跃在劳务派遣、扶贫车间等务工一线,带动全县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5720名困难群众就业,实现贫困户抱团发展,使党员成为群众致富的“主心骨”和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大圈子”里的“小故事”

  “社区请师傅上门为我们家免费修锁,这样的方便事以前想都没有想过,社区服务真是好样的。”家住临夏市东区街道和谐社区的居民罗永祥提起社区服务竖起大拇指点赞说好。

  4月30日,和谐社区以河州牡丹文化月活动为契机,积极联系协调幼儿园、超市、银行、物业公司等共治共建单位、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在和谐苑小区开展 “睦邻生活服务圈”主题公益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点赞好评。

  这样的便民服务对和谐社区来说,已经是“常态化”了。

  和谐社区地处临夏市新城区,属城乡过渡地带,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实施,呈现出农村向城市过渡,农民向市民转变、村务管理向社区服务渐变的明显特征。

  “和谐社区以整合资源为切入点,以社会参与为着力点,着力探索基层治理工作新路子,全力打造“阳光睦邻圈”,在这个大圈子里每天发生着许多小故事,社区工作人员时刻在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贴心的服务。”和谐社区党支部书记包玉刚向记者介绍道。

  近日,社区居民张玉芳、孟菊红签约了家庭医生,成为楼前楼后热议的“头条新闻”,一时间,健康指数成了大家追求的目标。

  和谐社区将原村卫生室升级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解决以往村级卫生室不能输液的难题,并为部分高龄老人和残疾人定制了家庭签约医生服务。

  “民生无小事”。看似一个鸡毛蒜皮的事情,却关系到居民们的幸福感。

  “阳光睦邻圈”,圈起了社区治理新气象。社区还结合辖区企事业单位多、餐饮商场超市等场所多的实际,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积极推荐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4人(次),把社区治理工作同各项便民服务活动有机结合了起来了。

“小社长”的 “大调解”

  3月25日,和政县新营镇大庄村二社群众马某某和马某因地界发生矛盾纠纷,一时闹得不可开交,闻讯而来的社长马吾麦来主动出面,有着丰富调解经验的他采用背靠背、面对面的方式,疏导双方的思想,并积极动员他们外出务工增收致富,一番苦口婆心之后,最终成功化解该地界纠纷,双方握手言和。

  在新营镇的117个社长中,有许多像马吾麦来这样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做事公道正派、服务群众热心的社长。在有矛盾纠纷时,他们主动出面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从不将矛盾纠纷向村里上交,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和事佬”和“贴心人”。

  社长既是普法宣传员,又是矛盾纠纷调解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新营镇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充分发挥社长在社会管理最基层中的作用,巧借社长之力进行普法宣传、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组织社长积极宣传《婚姻法》《民法》《土地管理法》等与群众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群众提高法律意识。充分发挥社长前哨作用,及时了解掌握本社村情民意,排查化解本社各类矛盾纠纷。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全面提升了全镇社会治理工作水平。

  “善用、巧用用身边人管身边事”。新营镇镇长宋希海说。近年来,全镇发挥社长处在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的特点,鼓励激发大家的责任担当,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共同绘就乡村社会治理的美丽、和谐画卷。

  “摘掉穷帽子,变掉穷样子。”新营镇的社长们还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政策宣传、“两费”收缴、辍学学生动员劝返等重点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在全镇环境卫生实行划片网格化管理中,社长被纳入网格,大家明确目标了,工作也是实打实。

“小乡村”里活跃着“大理事”

  临夏县土桥镇辛付村是一个有11个社481户,1851人口的村子。近年来,村里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景观建设变化很快,新农村建设正在提档升级,进入快车道。

  如今,走进辛付村石家社,眼前就会展现出一条平宽、崭亮的水泥硬化路。然而在早几年,这里还是一条“晴天一身土,下雨一身泥”的崎岖不平的黄土路。

  提起修路,还有一段 “小插曲”。今年初,村里规划建设要拓宽硬化道路时,因为要铺占几户群众的耕地和水渠,得知牵扯到切实利益,不乏有一些反对者的声音,一时拖延了工程进展。获此消息后,社长付国才等村里的“乡贤理事会”几名“理事”主动出面,晓之以理,经过一番“斡旋”,当事人主动让地于路,方便了大家的出行。

  2017年以来,辛付村由老党员、退休干部、退伍军人等有威望的人士组成了“乡贤理事会”,他们发挥地熟人熟社会经验丰富的优势,小到鸡毛蒜皮的闹别扭,大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疫情防控、红白喜事中食品安全、抵制高价彩礼、住房拆旧排危、环境整治等,凡是在关系本村发展事务中,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乡贤理事会”积极为群众“解疙瘩”,“搭心桥”,在乡村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村民自治的有力抓手。

  “大家早上好,今天有空的姐妹们可以参加村委会边花园的除草活动。”6月17日,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曹红娟在群里发了一条简短的微信信息后,立刻收到几十位妇女的回复。

  2019年下半年以来,为了调动闲余的妇女积极性,村里结合“巾帼家美积分超市”,随机组织参加公共劳动,并按照劳动时间和强度发给积分卡,积分卡可以兑换生活必需品。“劳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得到了报酬,真是一举两得。”村民张大姐掩饰不住快乐的笑容。

  土桥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张秉慧告诉记者,近年来,辛付村在脱贫攻坚中主动作为、知难而上,积极建设新农村、全力谋划乡村振兴,还开展了“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等创建活动,营造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今的辛付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陈孝志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