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的高台县黑河国家湿地公园。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瑞军 摄
9月24日,晨雾初散,高台县黑河国家湿地公园已经开门迎客,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纷纷“打卡”拍照,本地群众健身散步。放眼望去,远处祁连山的积雪与近处波光粼粼的湖面交相辉映,晨光为黑河之畔的芦苇镀上了一层柔和的暖金,在秋风中轻轻摇曳,水鸟悠然自得游弋水中。这里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
“湿地公园总面积达2.06万亩,其中湿地面积就有1.92万亩。这里湿地类型丰富多样,包含内陆滩涂、人工湿地、河流湿地、草本沼泽、灌丛湿地、内陆盐沼等8个类型,构成了复杂而美丽的生态系统。”据高台县湿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生泽介绍,公园里面的生物多样性令人惊叹,湿地植物多达385种,动物110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就有28种。
高台县黑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水鸟悠然自得游弋水中。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瑞军 摄
近年来,高台县积极探索“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依托湿地生态价值与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湿地观鸟+红色文化体验”“湿地科普研学+乡村休闲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推出生态摄影比赛、鸟类观察等互动项目。与此同时,在湿地周边推广有机种植养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现如今,湿地公园已成为集生态保护、科普宣教、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综合空间。
通过湿地保护与修复,高台县湿地面积达2.26万公顷。徜徉其中,能看到黑鹳优雅的身姿,听到遗鸥清脆的叫声,还能看到白琵鹭、大天鹅等珍稀鸟类在湿地中嬉戏觅食,成为丝路走廊上灵动鲜活的水岸画卷。
一组监测数据显示,这里的鸟类种类从十年前的156种增加到了如今的245种,就连罕见的卷羽鹈鹕、玉带海雕等也前来“打卡”。
9月24日上午,游客和市民在湿地公园内“打卡”、健身。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瑞军 摄
如今,漫步在湿地公园新打造的“阳光草坪”上,开阔的视野与远处的芦苇荡连成一片,让人心旷神怡。不远处的“荷花渔港”虽已入秋,残荷却别有一番风致,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成为摄影爱好者青睐的取景地。
“我们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巧妙地将湿地观鸟与红色文化体验相融合,让游客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王生泽说,每逢周末,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开展湿地科普研学,或是参与乡村休闲游,感受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与美好。
暮色渐浓,整片湿地仿佛被笼罩在一层淡淡的薄雾中,流水与飞鸟共同绘就了一幅生生不息的生态长卷,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之美。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张瑞军)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