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2025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白银市景泰县。在芦阳镇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核心区,昔日白茫茫的盐碱地已变身千亩绿洲——玉米苗随风摇曳,藜麦长势旺盛,曾经的“土地癌症”正通过生态治理焕发生机。
上世纪70年代景电工程通水后,景泰川虽成绿洲,但大水漫灌等问题导致近21万亩耕地盐碱化,土地板结、作物绝收,一度出现“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秋季不见粮”的困境。
“这里以前连草都难生长。”白银市生态环境局景泰分局局长苏志广展示的对比照片中,地表泛着盐霜的荒芜景象触目惊心。
作为农业大县,土地是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景泰县大力实施盐碱地生态治理。作为西北生态脆弱区唯一国家级试点,景泰县以“工程+农艺+生态”组合拳综合治碱,通过暗管排盐,铺设地下排水系统,打通土壤“排毒通道”;经采用生物改良引入微生物菌剂修复土壤等措施,土地盐碱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
2024年,经国家和省上实地评估筛选,景泰县被确定为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试点县。这片曾饱受盐碱化困扰的土地,正式肩负起为西北生态脆弱区“改地生金”探路的使命。
村民王定富看着长势喜人的玉米苗满脸都是喜悦。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摄
去年以来,景泰县依托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实施2.3万亩盐碱地改造提升项目,通过暗管排水排盐、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地、水肥一体化等综合措施,降低土壤盐碱度,改良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引领辐射周边盐碱土地高效利用,为景泰县在盐碱地上建设“新粮仓”积累了一批科技储备和实践经验。
“我们与省农科院共建试验田,未来将形成从土壤修复到特色种植的全链条技术体系。”苏志广介绍,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启动后,景泰县在盐碱影响区建设高效完整的水利工程,已陆续排出土壤中的盐碱水。今年,景泰县部分盐碱地已得到初步改良,恢复耕种。
如今,试点区已形成“灌排畅、土壤肥、生态美”的治理格局,曾经的弃耕地长出“希望苗”,盐碱水育出“生态鱼”,一幅“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治碱样本正在西北大地铺展。
从“不毛之地”到“吨粮田”,景泰的生态实践印证,盐碱地不是生态短板,而是绿色发展的潜力板。当科技赋能生态治理,每一寸土地都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李维琴)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