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司法厅推动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3-01-09 17:46:40     来源:法治甘肃网

打出“组合拳”奏响“大合唱”

——省司法厅推动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提质增效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龚利芳

  2022年以来,省司法厅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组织实施全省“八五”普法规划,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摆在全民普法突出位置,既注重补足短板弱项、以法治方式解决当下青少年法治教育突出问题,又立足常态长效、强化制度机制建设,奏响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大合唱”,着力在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上迈出新步伐。

统筹协调突出“实”,拧紧青少年普法“责任链”

  充分发挥司法行政部门法治宣传教育统筹协调、督促指导作用,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持续筑牢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层基础。

  健全机制履责。充分发挥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作用,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作为全省“八五”普法重点内容和重点人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指导省、市、县、乡四级教育系统普法工作组织,推动青少年普法工作齐抓共管。在全国率先以省委依法治省委员会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聚焦青少年普法重点内容、队伍阵地、制度机制等6个方面,精准制定20项措施,构建“6+20”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体制。制定《甘肃省推动法治副校长制度实职化运行的实施意见》,推动完善法治副校长选聘、考核、激励、退出全链条管理机制,推动青少年普法“家校社”融合、“中小幼”贯通。

  清单管理明责。全面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在全省年度普法工作要点中明确10项与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专题普法活动,逐月明确普法主题和重点,形成青少年“普法月历”。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发布制度,先后向教育、团委等责任部门发出提醒告知函20份,指导76家单位建立普法任务清单,为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划定“责任田”。

  紧盯问题督责。实施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提醒告知、履职评议、年终考评等一揽子举措,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考评制度,将落实青少年普法工作情况作为省管班子和省管干部推动法治建设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法治建设、平安建设等考核,并通过法治督察、专项检查等方式,督促指导各级各相关部门以法治方式解决校园欺凌、暴力伤害等问题,逐步形成“分工负责、合力推动、检查督促、评估反馈”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闭环管理模式。

整合力量突出“优”,织密普治融合“保护网”

  坚持力量联合、资源整合、工作融合,推动建立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

  突出问题导向。聚焦校园欺凌和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实际问题,及时出台“学法守法·健康成长”专项行动方案,联合省教育厅制定全省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综合治理专项整治方案,在全省部署“送法进校园”“十百千万法育‘未’来”等9项普法活动,开展线索排查、依法处置等6项工作,筑牢学生和校园安全基础。协调推动教育部门出台《甘肃省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法治教育体系实施方案》,促进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各阶段。

  强化立法保障。坚持以“小切口”立法强化法治保障作用,通过公开征集省政府立法计划项目建议、推动青少年保护地方性立法等措施,促进完善《甘肃省义务教育条例(修订草案)》《甘肃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草案)》,推动出台《甘肃省未成年人保护强制报告制度实施办法》,深入实施《甘肃省中小学校安全条例》,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法治保障。充分发挥立法和备案审查职能,督促指导各级各部门在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制定过程中,强化少年儿童保护相关法制审核,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注入法治力量。

  增强普法实效。紧密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综合运用以案释法、模拟法庭等方式,推动开展“开学法治第一课”、民法典进校园、进家庭和校园周边网络、文化、食品等环境治理活动1000余场次。持续拓展普法载体,开辟法治教育“第二课堂”,将青少年普法融入法治文化建设和法治实践,累计建立法治教育基地(教室)932个、法治文化公园、法治长廊等普法阵地4.5万余个。创新宣传方式,搭建“报网端微屏”新媒体普法矩阵,累计推送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信息1780余篇,分享转载量超5000万人次,指导甘肃青少年广播频道优化《每天学点民法典》节目,促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日常。

分类施策突出“准”,共绘关爱保护“同心圆”

  坚持以法治方式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构建社会多元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服务格局。

  纾难解困“暖心”。把青少年法治教育融入矛盾调解、校园安全治理等服务,在全省建立专业家庭纠纷调委会84个、调解室29个、调解员596人,化解涉青少年矛盾纠纷1.2万余件,推动妇联等部门开展“小手拉大手”等关心关爱活动500余场次,协调推动公安部门全面落实“护学岗”和“三见”措施(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协调法院、检察院、公安、教育等部门落实法治副校长制度,全省配备中小学法治副校长1万余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为保障学生安全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治服务“贴心”。将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法律服务、司法办案全过程,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省86个县(市、区)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网络和实体“三大平台”全覆盖,组建青少年法律援助专业团队,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为广大青少年提供24小时便捷化法律服务和法律咨询,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1251人次。联合法院、检察院、团委、妇联等部门,开辟未成年人民事案件“绿色窗口”,累计建成青(少)年维权岗2889个、法律援助工作站2192个,为青(少)年合法权益提供全链条、多渠道、无缝隙的联动保护机制。

  教育矫治“用心”。建立由司法所干部、民警、居委会调解员、帮教人员家属组成的帮教小组,全面落实帮教责任,多方协调落实对特殊困难青少年的帮扶救济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加强青少年社会帮教服务,积极与妇联、学校、街道、人社等相关组织和部门协调配合,联合开展帮教活动,帮助社区矫正青少年快速融入社会。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