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法律援助实 惠民效果显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龚利芳 通讯员 李 娜
近年来,静宁县法律援助中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优化服务举措,依托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法援+‘最后一公里’服务圈”工作模式,打造司法为民服务新品牌,努力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提供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法律援助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站式”绿色通道
扶危济困零距离
2019年7月19日,几名群众专程将一面写有“公正廉明、为民做主”大字的锦旗送至静宁县法律援助中心,以表感谢,锦旗虽小,却代表着群众对静宁县法律援助工作的高度认可。
2019年按照省司法厅《关于做好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无户口人员开展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工作通知》要求,静宁县法律援助中心通过协调有条件的鉴定机构下沉到县,为静宁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无户口人员开通亲子鉴定法律援助“一站式”绿色通道。对受理的亲子鉴定法律援助案件的当事人进行现场DNA血样采集,从程序上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亲子鉴定提供了方便,减少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亲子鉴定费用开支,减轻了受援人的经济负担。赠送锦旗的群众就是第一批受益人。
一面锦旗,一种肯定,更是一种责任。2019年以来,静宁县法律援助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逐步覆盖至低收入群体,将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妇女等作为法律援助重点对象,让法律服务惠及更多困难群众。
“一村一法律顾问”
妇幼权益得保障
“喂,您好,这里是静宁县法律援助中心,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吗?”“你好,我是上次在你这里办理援助的马某,非常感谢你们啊,本来是准备当面感谢你们的,由于身体原因来不了,只能打电话来表示我的心意了。是你们帮了我大忙啊,不然我到现在没人管。”7月25日,法律援助中心接到了当事人马某表达谢意的电话。
马某是静宁县法律援助中心办理一件法律援助案件的受援人,因患病在静宁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基本上丧失了劳动能力,也没有任何生活来源。该县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立刻给马某开通绿色通道,安排律师为马某开展法律援助。经过法律援助中心负责人和律师的不懈努力,法院最终按照马某的诉讼请求调解结案,解决了马某的后顾之忧。
一通电话,一句感谢,更是一份欣慰。这只是静宁县法律援助中心帮助困难群众的一个缩影。静宁县法律援助中心依托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以“一村一法律顾问”为依托,主动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同时,深入摸排困难户的基本信息和法律援助诉求,提供务实管用的法律援助服务。今年以来,该中心已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80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83万余元。
“三个当日”办结
农民工维权“不落空”
10月12日上午,静宁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窗口来了一位当事人,手里提了一包水果,进来就将一包水果递到窗口说:“小李,这是自家种的苹果,也没什么感谢的,给你们拿来些,谢谢你们帮助我!”这位提苹果的是受援人张某,6月25日,张某被原工作单位无故辞退,并停止缴纳当月的社会保险、不配合张某办理社保转移手续、拖欠6月份工资,张某多次向该公司催要,均推诿拒付,张某一时没有办法就找到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在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情况之后,立即开通了绿色通道,并安排律师为张某办理援助,最终静宁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支持了张某的申请。
一份水果,一句问候,更是一种鼓励。静宁县法律援助中心始终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类案件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开辟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开展法律援助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简化手续,尽可能扩大农民工追薪案件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范围和条件,对农民工追薪法律援助案件推行“三个当日”服务,缩短办结案周期,让农民工维权“零贻误”“不落空”。今年以来,静宁县法律援助中心共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132次,帮助受援人161人,为农民工群体挽回经济损失63.2万余元。
责任编辑:高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