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五治融合”推动社区矫正工作追赶进位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王刚 通讯员朱麒名
定西市社区矫正工作以监督管理为基础、教育帮扶为核心,自2012年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全市累计接收、解除社区矫正对象1万余人,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低于全国0.2%的平均水平。在中央政法委组织的山西太原政法改革调研会上交流发言,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多次在全省年终考核中名列前茅。
聚焦“政治”社矫 “两大”机构建立组织体系
定西市司法局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将党的领导、政治引领、党建保障贯穿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全过程,把社区矫正工作嵌入全面依法治市和司法行政工作大局,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三级全部成立社区矫正委员会,并在市、县(区)司法局内设立社区矫正管理局,专职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形成了“3+2”组织体系。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多种主体协同共治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目前,全市共成立各级社区矫正委员会130个,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24名、社会工作者49名、志愿者2133人。
聚焦“法治”社矫 “四项”举措建强监管体系
定西市司法局探索建立3345监管模式,划分宽管、普管、严管三个级别,强化分类动态管理。根据犯罪类型、性格特征、现实表现等,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做到一人一策。累计训诫254人、警告810人、治安处罚23人、撤销缓刑假释110人。紧盯重点对象、重大节点、重要环节三个重点,强化日常依法管理。建立“日调度”“零报告”制度,开展“地毯式”排查,确保对每名社矫对象见其面、观其行、知其情。采取现场核检、电话抽检、网上巡检、远程点检四种方式。打造“线上+线下”监管新格局,社矫对象网络监管率和信息核查率均为100%。组建“五老”帮教队伍,建强帮教阵地。通过老党员、老干部、老乡贤、老教师、老模范的帮扶关怀和道德感召,形成“做好事,走正道”的强大正能量。疫情防控期间,社矫对象积极开展捐赠物资、排查值守、宣传劝导等公益活动。
聚焦“自治”社矫 “五类”机制建好共治体系
定西市司法局创新监督管理机制,率先制定《社矫对象档案管理办法》《社矫工作规范化建设指南》等。印发《社矫对象积分制考核奖惩办法》,细化47项考核内容和程序,实现“表现可量化、考评有依据”的精准监管。该《指南》被省司法厅作为典型经验宣传并向全省推广。
完善议事协调机制,探索建立社矫委员会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制度,促进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优化数据互通机制,以信息融合、数据融合、工作融合为重点,充分发挥政法大数据平台功能,有效提升“大数据”办案效率。强化执法监督机制,加大对撤销缓刑、收监执行、重点对象管控等关键环节的联合执法力度,常态化开展巡回检查。健全刑罚执行一体化机制。定西监狱选派3名优秀民警,创新开展警示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集体训练劳动教育,做到入矫宣告、集中教育、训诫警告“三必到”。各成员单位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累计落实低保1255人、落实承包田9734人、开展技能培训4645人次、指导就业或就学4065人,落实社会保险或救助等其他帮扶措施3706人,有效提升社矫对象“造血”能力,彰显出社矫工作的力度、法度和温度。
聚焦“德治”社矫 “五色”教育建优帮扶体系
定西市司法局组织开展“红色”爱国教育,重植思想根基,激发社矫对象爱党爱国热情。开展“金色”文化教育,学习传统文化、观看孝德视频、交流学习心得,使其认罪服法、真诚矫正。开展“蓝色”法治教育,探索“矫正+普法”模式,通过学习法律法规,提升法治意识,减少违法犯罪,使其成为新的普法宣传员。开展“绿色”心理教育,通过心理讲座、个别谈话、情绪疏导,帮助其减负解压,重塑健康人格。开展“黑色”警示教育,采取进监教育、现身说法、观看影片等方式,树牢身份意识、在矫意识。今年已开展“五色”教育870余场(次)、受教育7680人(次)。
聚焦“智治”社矫“一个”平台建构支撑体系
定西市司法局全面建成市、县社矫中心8个,集中采购执法记录仪、自助矫正仪等智能化设备,实现全天候精准管理。围绕“一个中心、两大平台、三项系统、四化目标”建设框架,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VR实景教育、远程音频视频督查等,制定印发《县级社区矫正中心制度汇编》,不断提高社区矫正数据一体化、管理智能化、移动互联化、指挥可视化的建设水平,全面推动社矫工作提档升级、追赶进位。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