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激活“法治细胞”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2-07-05 22:38:54     来源:甘肃法制报

玉门:激活“法治细胞”赋能乡村振兴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龚利芳

近年来,玉门市司法局以法治保障乡村群众需求为落脚点,以扎实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为载体,不断激发普法宣传阵地、法律明白人、联络站等村(社区)“法治细胞”活力,形成多元化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模式,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为玉门市加快乡村振兴进程提供法治保障。

夯实法治基础

组织由法律顾问和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为主的普法讲师团,以村组为单位,对基层“两委”班子成员开展面对面法治讲座,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以更好发挥“法治带头人”作用。积极探索“精准普法”新模式,针对不同普法对象,制定翔实的“普法菜单”。组织律师、法官、检察官、执法部门人员组成精准普法专家宣讲组,深入乡镇(街道)、村组(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开展法律宣讲服务。

通过法治宣讲、以案释法、咨询解答、互动座谈等形式,实现“精准普法”新突破,法治宣传教育成效显著。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目前全市共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5个;建成酒泉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3个、新建乡镇法治文化长廊3个。

提升法治水平

推动律师资源下沉乡村,建立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在结对村(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站开展定时、定点坐班服务,为群众提供政策讲解、法律咨询、代写文书,有效解决涉法难题。目前,全市85个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实现全覆盖。

完善市乡两级法律援助平台建设,在全市12个乡镇司法所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为群众提供纠纷调解、法律解答等“一站式”服务,补齐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短板,让群众在家门就能寻求到法律服务。延伸公共法律服务触角,开展法律顾问“互联网+”服务,建成“法律顾问佑万家”微信群86个,为群众常态化提供普法教育、人民调解等服务,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走远走深。

丰富法治供给

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建成玉门市公共法律服务应急指挥平台。整合全市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等多方力量,为城乡群众提供全天候律师和调解员现场应急法律服务。大力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全市12个乡镇均聘请了法律顾问,解答法律咨询521人次,帮助村民委员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合同、协议32份。常态化落实“助力农民工”“关爱残疾人”等“法援惠民生”品牌活动,对城乡扶贫对象、农民工、残疾人等对象推行经济免审、容缺受理、上门办理等便捷化服务,依法维护涉农等弱势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

提高法治效能

强化基层法治宣传队伍建设,着力培训乡镇(街道)、村(社区)、组(队)三级法治宣传员队伍、学法用法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等,制定《玉门市法治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对村规民约、自治章程、居民公约进行“法治体检”,从源头提升基层法治化水平。加强对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法治培训,充分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的作用,借助全市新任村干部轮训的平台,对全市新任职的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妇联主席、文书等村组干部进行了法律知识培训,把法治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有机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今年以来,在全市启动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截至目前,全市17个乡镇(街道、园区)85个村(社区)共培养“法律明白人”425人,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在宣传法律法规政策、引导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在基层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打造特色普法品牌。深耕法治文化,打造玉门普法微信公众号、玉门在线普法专栏、周末普法等普法品牌,扩大新媒体宣传覆盖面,取得良好的普法效果和社会反响。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