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撬动法治文化的多维触点

发布时间:2022-06-19 22:13:43     来源:甘肃法制报

静宁:撬动法治文化的多维触点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龚利芳 通讯员 吴文健

近年来,静宁县司法局对标跟紧“三新一高”发展目标,全方位谋划,多角度发力,紧密结合市域社会治理、地方经济特色发展和乡村文明建设,打造“法润静宁”党建品牌,以党建引领、红色驱动、法治引擎、党员带动为四大抓手,推进地方法治文化建设,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将各类法治惠民措施落实到百姓身边。

红色基因与法治塑形

静宁县界石铺镇是远近闻名的红色圣地。

党的十九大以来,静宁县司法局“法润静宁”党建品牌与界石铺镇“党建+N”模式强强联合,把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美丽花海中聆听红色故事、发展乡村旅游,既陶冶了情操、记住了乡愁,又在艰难困苦的长征故事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汲取了催人奋进的时代力量。

2022年,静宁县司法局选树一批重点乡镇打造法治文化“一镇一品”工程,以红色资源驱动全县自治、德治、法治的基层治理体系融合发展,重视法治在乡风文明中的塑形作用,以法治方式打造市域社会文明治理的基础工程。

果业强县与法治维权

近年来,静宁县司法局着眼平凉市9大重点产业链之一的静宁苹果产业链,在葫芦河流域的仁大、李店、治平、双岘、雷大5镇重点打造法治文化示范窗口。当地百姓遇到“苹果纠纷”,就近在司法所协商调解,免去成本、减少诉累。调解不成“法庭上见”有效规避了跨省果商通过当地“熟人社会”建立代办关系,预付少量资金打白条“跑路”的风险。

2019年10月,静宁县李店镇薛胡村村民马某(代办)介绍四川省资阳市果商谭某到该村村民薛某家收购当年种植的苹果。谭某按照当时市场价每公斤4.2元收购了薛某家的苹果。经过装箱统计,谭某应结算薛某苹果款48960元。苹果装车后谭某承诺待苹果收购全部结束后付款。之后,薛某多次向代办马某和果商谭某催要苹果款,2019年11月谭某向薛某微信转款20000元,剩余款项至2020年2月底仍未结清。

无奈之下,薛某向李店司法所咨询调解,司法所所长王彪炜多次联系四川果商谭某前来调解均遭拒绝。在王彪炜的指引下,2020年4月,薛某向静宁县法律援助中心提出申请,法援中心指派2名律师为薛某提供代理,收集证据将谭某与马某作为共同被告诉至静宁县人民法院。法院审理后,最终支持了薛某的诉讼请求,判决谭某支付拖欠薛某的苹果款。判决生效后,谭某无视法院判令,再次拖延给付义务直至履行期限结束。2022年5月,法援律师帮助薛某向法院递交了强制执行申请书,法院通过强制措施向薛某支付了执行款。

静宁县司法局创新实施的党员带动排查、部门合力调解、法援惠民兜底、政法部门联调联动的“3345”工作机制,全程对接苹果生产、销售、加工各个环节,将法治为民服务的实践做深做实,在法治纾困中满足果品企业和果农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是近几年静宁法治建设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一大亮点。

培树校风与普法济民

“少年强则中国强”。“八五”普法以来,静宁县司法局针对在校学生集中县城的“城区挤”和留守儿童分散乡镇的“农村弱”现象,在城市社区管委会和城关镇辖区14所中小学校、1所特教学校、7所幼儿园聘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制定三年普法计划向农村地区推广。

目前,静宁县455所学校聘任法治副校长132名,教育系统普法联络工作日益加强,法治副校长指导全县中小学生开展法治晨读、举办法律图书角,将《宪法》《民法典》《义务教育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知识纳入课间学习,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强国有我、法治先行”的思想。同时,联系律师讲法治课,优选与青少年相关的典型案例,讲解拒绝校园暴力、黄赌毒和网络诈骗等法律知识,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起到了良好的普法效果。

普法宣传的典型案例来源于民间,司法局干部编写的普法小品剧《墙里墙外》,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了共用一墙的两家邻居,一家种植饲草玉米养牛致富,另一家沉迷赌博败尽家财,借墙生事向对方“狮子大张口”索要赔偿,用质朴的陇中方言书写不同人物角色在调解案件中的诙谐表现,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再好也离不开勤劳致富,启发生活现实中发人深思的法治思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21年以来,静宁县司法局指派阿阳、勇盛两家律所的30名公共法律顾问律师,对全县24个乡镇的333个行政村和城市社区及城关、八里2个镇的14个居委会的147件乡规民约结合《民法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地方民情风俗修改订正,深入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136次,有效规避了企业在经营项目内容、营销方式上的法律风险;接受政府委托为“归雁工程”来静返静企业在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等领域策划预案,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前瞻性举措。

文物保护与法治保障

今年5月,静宁县博物馆联合李店、治平司法所,刷白成纪故城遗址附近治平镇刘河村、李店镇五方河村、王川村临街墙面,彩绘《文物保护法》《旅游法》相关内容的标语、场景画面,向村委会捐赠文保书籍和印有文物法律知识的果袋,在介绍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两汉史籍的同时,重点宣传了私自盗掘文物的严重后果,提醒广大村民守住文明底线、不碰法律红线,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文化遗产的自觉。

当地文博学者王知三说:“虽然捐赠和征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一直被国家允许,但文物作为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不可能再造的,用法律手段防范盗掘文物犯罪,是对文物古迹的最大保护。”

法治政府与行政复议

“谢谢田副局长!我们几个的事都惊动公家了,不用打官司就让您给‘摆平’了!”从1992年入职,田正军在法治政府建设领域一干就是30年,目前仍是静宁县唯一的行政复议法律专家,许多百姓与政府之间的纠纷,都会找到他。

2022年3月,因为打架斗殴受了轻微伤的静宁县四河镇王河村村民周某,拿着《行政处罚决定书》找到静宁县司法局分管行政复议工作的副局长田正军,气愤地讲述了自己被酗酒闹事的人殴打且被某派出所“偏袒”受罚的经历,书面提交了行政复议申请。随后,田正军就带人对周某的行政复议案件进行了详细调查,结合事发现场调取的公共安全视频内容,对受到行政处罚决定的周某在受到人身攻击时进行的正当防卫和反击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事实进行了法律关系的区分,促使周某认可了公安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撤销了行政复议申请。

2019年,静宁县司法局法制股获评司法部“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从行政体制改革前的县政府法制办到司法局法制股,行政复议解决了大量“民告官”案件。近年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导致的行政机关与管理相对人之间的行政争议案件大量增加,仅今年1至5月,静宁县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9件,比往年同期增加了71%。

2022年4月18日,静宁县召开了行政复议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司法行政、编办、财政、组织、人社、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从编制人员、财力装备、办公场所方面打通闭环,为静宁县顺利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行政复议改革的层层落实,让政府自我纠错的监督机制和解决“民告官”行政争议的渠道更加通畅。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