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为民结硕果
——庄浪县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纪实
近年来,庄浪县司法局坚持为民理念,以服务乡村振兴、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抓手,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打造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强化法律服务供给等举措,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法治宣传入人心,法律服务暖民心”工作目标的落实落细,有力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础职能有效发挥夯实基层法治根基
近年来,庄浪县司法局积极组织开展“枫桥式”司法所创建活动,引导基层司法所立足县区实际,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培育适合本辖区情况的工作机制和优秀品牌,助力基层依法治理体系和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庄浪县司法局党支部开展 “回顾党 史荣光赓续奋进力量”主题党日活动
良邑司法所紧紧围绕良邑镇中心工作大力践行“枫桥经验”,探索出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四前、四早、四快”工作新模式,并聘请1名执业律师担任法律顾问,调整充实了村级调委会和村民调解小组,构建起了镇、村、社三级联动的“大排查、大调解”网络体系,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镇村社人民调解员、“三老人员”、普法志愿者进村入户为群众排忧解难,充分发挥法律服务的“粘合剂”作用。围绕群众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以案释法”发挥法律服务的“助推器”作用。利用“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培养“法律明白人”,建立“百姓说事点”发挥了基层法律服务“直通车”作用,有力提高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同时,严格落实“四定”“三包”责任制,将每起矛盾纠纷具体落实到每个调委会和调解员身上,坚持抓早、抓小、抓快,有效减少了矛盾纠纷的发生,探索出了“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走在预防前,预防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矛盾激化前”的人民调解工作新模式。截至目前,共接待群众来访180余批次,调解矛盾纠纷156起,调解率达100%。
送法进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活动。
“接下来我们将以‘枫桥式’司法所建设为重要抓手,认真践行‘对党忠诚、崇法为民、清廉勤政、勇立潮头’的司法行政系统新形象新要求,将司法所打造成预防化解矛盾纠纷‘防火墙’,教育改造特殊人群‘主阵地’,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助推器’,服务基层人民群众‘法超市’。”庄浪县司法局局长孙仰德说。
法治宣传贴近群众普法教育融入民心
“《民法典》规定,继承的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司法局公证处公证员唐喜平在接待一起遗产继承公证业务时,耐心地给当事人讲解民法典有关继承的法律知识。像这样的普法场景在庄浪县公证处随处可见。
“法治同行 共护未来”普法宣传活动。
近年来,庄浪县司法局按照全省普法依法治理“183344”思路,认真实施“三大工程”,创新“四大品牌”,全面开展“服务大局普法行”活动,带动培养的1850名“法律明白人”从学法者变成普法人,主动参与身边法治建设,结合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建设、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解读法律法规、宣传惠民政策,及时将党的政策及各类常用法律法规传递到基层一线、送入千家万户。同时,协助村“两委”班子科学制定村规民约、阳光运行小微权力,参与审查村级重大事项,倡导每家每户争做“学法用法守法示范户”、各村(居)争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成为基层党委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好帮手”。在全县开展的“三百千万”创建活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普法工作先进典型,县委、县政府表彰奖励普法先进个人140名,命名学法守法示范户1.2万户,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个、省级19个、县级120个,法治乡村建设氛围日益浓厚。
纾民困 解民忧为民办实事解难题
今年3月,因土地归属问题,庄浪县司法局大庄司法所的两位村民在进行土地确权登记时产生较大分歧。秉持“群众事无小事”原则,大庄司法所调解员在调查了解后,多次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并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提出解决方案,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庄浪县司法局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紧盯农村土地经营、宅基地使用权、民间借贷、婚姻家庭等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领域,跟进服务,定期组织法律顾问开展“七个一”活动,将群众需求清单变成服务清单,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法律服务,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近三年,法律顾问开展法治宣传2400场(次)、提供法律咨询3.8万人(次)、参与化解矛盾纠纷1370件、深入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580场(次)、完善用工合同3600份、提出合理化建议790条,帮助企业防范经营风险,营造了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化解纠纷促和谐筑牢稳定“防火墙”
近年来,庄浪县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在推动人民调解参与矛盾纠纷化解上走出了一条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多元化解、应调尽调,情法结合、以人为本,抓早抓小、就地化解的新路子,实现了服务不缺位、风险不升级、纠纷不激化、矛盾不上交的矛盾纠纷化解新格局。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343”新模式新品牌,通过党建引领,健全三级网络、统筹四方力量、坚持“三化”标准,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党组织+联调单位+调委会+法律服务工作者+个人调解室+志愿者队伍+当事人”的“6+1”人民调解工作模式,调整充实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318个、专兼职调解员1061人。
司法所工作人员在村里调解邻里纠纷。
一乡一特色,一所一品牌。全县司法所围绕中心、主动作为,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积极投身法治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上发挥了排头兵作用。各级调委会坚持调解紧跟项目走、化解紧盯矛盾走,永宁镇积极探索人民调解“3534”工作法,良邑镇全面推行“四前四早四快”调解法,通化镇深入实施“五法六促进”调解法,城市社区创新发展“333”调解法,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将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782起,全县矛盾纠纷呈现出纠纷总量和重大矛盾纠纷数量双下降、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社会满意度双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