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为王 法治护航
——金昌市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保障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支撑。今年以来,金昌市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地开工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金昌市委、市政府提出树立“产业第一,项目为王”的理念,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金昌市司法局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提质增效,为重点项目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法治保障“引项目”
金昌市司法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1+5”重点产业链,围绕延链、强链、补链诞生项目、谋划项目、招商项目、落地项目,为市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中,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意见,健全惠企服务机制、进一步推动减轻市场主体负担;针对重大项目,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要素协调保障机制和部门协调服务机制,提升全市重大项目服务与保障的能力和水平;开通重大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全面清理违法违规的涉企收费、检查、摊派事项和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等,出台《金昌市抓项目促发展考核激励办法》,为重大项目谋划、建设、推进保驾护航。
防范法律风险“稳项目”
最大程度防范法律风险,守护项目平稳启航才能行稳致远。金昌市司法局及时设立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派驻园区调解工作室,围绕园区重点领域、重要时段和重点人群,开展经营合同、劳动争议、知识产权等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最大限度将涉企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着力防范重点项目中的法律风险。
积极开展“百名志愿律师进企业”等法律服务活动,组织“园区志愿服务团”,为重点企业开展“订单式”法治体检;协调多家律师事务所与商会达成《法律服务框架协议》;引导法律服务机构与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法律服务,为项目发展扫清法律困惑、化解法律风险、提供司法建议,为项目建设进一步提供法治保障。
推出十项措施“跟项目”
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便利企业项目推进,金昌市司法局成立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工作站,着力打造集人民调解、法治宣传、公证服务、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为一体的便民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让园区企业享受“一站式”畅通法律服务。
优化涉企公证服务,有效运用涉企“绿色通道”,设置专门办证窗口并安排公证员“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做到当日受理、及时办理、快速出证;引导公证机构对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设立、运用流转、权利救济、纠纷解决、域外保护等环节提供公证服务,实现全过程项目法律保护。
推行柔性执法“促项目”
对落地项目市场主体中不触碰安全底线,除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外,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领域和一般经营行为,金昌市司法局积极推进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制作“两轻一免”事项清单,按照清单内容,对轻微违法行为推行只纠不罚,采取处罚与教育相结合,重视行政监管中柔性执法包容审慎监管的运用,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与此同时,出台《金昌市全面推行柔性执法实施意见》,自实行以来,金昌市共有23个部门、单位制定了“两轻一免”清单,共涉及1015个处罚事项,其中适用柔性执法的案件数有2477件,从轻处罚224件、减轻处罚573件,免于处罚1650件,通过广泛实践包容审慎的柔性执法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与市场创造力。
优化营商环境“保项目”
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制定印发了《金昌市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实施意见》等多部配套制度,涉及市场准入、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多个方面。以“小切口”“小快灵”立法推动高效解决问题,为项目的建设打好法治基础、做好前期准备,提供健全完备的法治保障,为惠企助企、发展项目增添政策扶持。
同时,着力清理不符合上位法要求、妨碍统一市场与公平竞争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与政策文件,目前共清理地方性法规4部、确认保留4部;政府规章3部,确认保留3部;涉及规范性文件93件,确认保留71件,修订15件,废止7件。通过做好减法的方式,为项目发展消除壁垒、扫清障碍。(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龚利芳 通讯员 范 爽)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