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旗红 法治谱新篇】甘州区司法局以党建引领“五治融合”描绘乡村振兴和谐画卷走笔

发布时间:2021-07-06 21:58:07     

用法治内涵打造一座有灵魂的城市
——甘州区司法局以党建引领“五治融合”描绘乡村振兴和谐画卷走笔







法律援助暖民心。

法治文化示范街区。

甘州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十项措施。

化解矛盾纠纷。

普法为民办实事

基层法律服务赢民心

重温入党誓词庆祝建党100周年。

让群众深切感受到法治的温度。

张掖市甘州区司法局坚持“政治统领贯穿,强化党建引领力;自治消化矛盾,提升和谐持久力;法治规范秩序,提升普法精准力;德治滋润人心,提升发展软实力;智治驱动创新,提升共享影响力”的“五治”融合发展模式,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比学赶超”,奋力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党建引领、五治融合  激发乡村共治活力

党建引领聚合力,倾心尽力办实事。甘州区司法局以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为基点,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员亮相,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树立为民理念,主动跨前,化解矛盾纠纷,打造幸福友爱乡村。严格落实“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深入网格中”的党建要求,敦促支部党员深学习、常应用,汇聚网格智慧,助推乡村治理工作。甘州区司法局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开展党员干部亮身份、亮承诺、亮出勤情况和“上讲台”的“三亮一讲”活动,提高党员综合素质,开展共驻共建、志愿服务系列活动20多场次,组织干部职工、区管律师参加义务植树、城市精细化管理十大专项整治行动,绿化裸露土地,种植百日草38.6亩,繁花似锦,绿意盎然,为群众打造了一处休闲娱乐的美景。

打造法治长廊、文化广场,将精神文明建设和村民生活有机结合,打造乡村文明新风尚。建设法治长廊微景观,打造普法志愿者队伍,建立法律图书角,在全区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促进市域和谐稳定。

打造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按照“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的思路,将党建与产业同延伸相匹配,破“壁垒”强“堡垒”,通过组织生活同开展、党建工作同研究、党建资源同分享、党建经验同交流“四同”党建机制,使联建村党组织班子能力得到提升,政治引领力和群众组织力明显增强。采取1个中心村(片区)党委下设政策宣传、社会治理、环境整治、乡村文明、关爱互助5个先锋队、联合N个专业合作社,吸纳党员干部、先模人员、普法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法治宣传志愿服务队,开展法治宣传、家风家教、纠纷调解、移风易俗等活动,把依法办事、依规履约、以德服人的文明风尚传递到每家每户,不断引导广大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甘州区每年组织1800多名机关工作人员、9000名事业单位人员参加法律知识培训,推进领导干部学法常态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坚持普法“从娃娃抓起”,是甘州区普法的一大特色。全区中小学校开设了法治教育课程,配齐配强兼职法治副校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图片展、法治讲座、法律知识竞赛和模拟法庭等活动,通过以案释法、法治演讲、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增强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目前已创建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2个、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1个,建立法治示范基地学校5所,培训教育青少年已达3万人次。

结合扫黑除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法律八进”活动,把农村普法宣传教育作为普法工作的着力点,各乡镇、街道、区属各部门单位抓住重要节点,严格按照“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清单要求,积极开展相关法律宣传,全面形成大普法工作格局。

“国家宪法日”“综治宣传月”“禁毒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国家安全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安全生产宣传月”等宣传活动已常态化。各乡镇在赶集日依托法治文化广场开展普法主题宣传文艺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耳濡目染的形式将学习宪法和法律的理念植入,让群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感悟法治精神,认同法治理念。

把法治服务延伸到百姓身边,以优质的普法宣传服务提升各地游客来甘州旅游体验,切实为群众做实事。清明、端午、双休日等假期多次组织党员普法志愿者在杏花园、平山湖大峡谷、灵隐寺、农家乐果园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普法志愿者向络绎不绝的游客发放民法典宣传手册及各种法律知识读本彩页100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832件次。向有需要的游客推荐景点和旅游路线,游客在赏花采摘游玩的同时,收获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

如今甘州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热火朝天。城乡舞台上,法治文艺晚会激起人潮涌动,赢得喝彩声声;中小学校园里,普法话剧汇演,激发学生兴趣,赢得广泛参与;道德讲堂内,法治故事评说,激发群众共鸣,赢得掌声雷动。法治文化作品创作空前繁荣。创作、评比、展出,各项活动接连不断。一个个法治文化阵地,如同一个个花园点缀在甘州大地。幸福像花儿一样,在法治保障下越开越艳。

甘州区发挥综治中心在乡村治理中“神经末梢”作用,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社会治理工作的触角深入千家万户,汇集民意、反映民意、引导民意,让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凸显农民主体地位;全面推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成立移风易俗红白理事会,建立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等具体载体,从日常生活细微处着手,不断激发群众活力。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村民监委会等形式,构建“12345”平台、“百姓参政团”“大家管村事”的农村基层“大家一起干”民主治理体系,让百姓真正成为社会事业的参与者。开通“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和法律援助远程视频会见系统,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区全覆盖、重点无缝隙”的远程视频系统建设,形成具有甘州特色的“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已成为甘州司法为民服务的一张靓丽名片,在全省走在先列,大大方便群众在自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高效的法律咨询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设立“12345”法律服务便民服务事项,开辟农民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引导群众通过线上获取法律服务;建立并完善近距离服务机制,整合社会治理资源进网格,配强网格队伍,全区245名村(居)法律顾问、1700多名人民调解员、10000多名普法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进网格、走小区、访家门”,形成点对点服务,面对面沟通,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扎牢“神经末梢”的第一道“安全篱笆”,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逐步形成中心牵头、村社联动、群众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教育整顿显成果  为民办事开新局

为深入开展司法行政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确保教育整顿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为民举措,5月26日,甘州区碱滩镇组织15个村1个社区与3家律师事务所完成了“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签约。法律顾问在村、社区中承担着法治宣传员、纠纷调解员、法律咨询员、案件代理员等多重身份,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利的法律服务。

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真正成为家家户户的“法律社会百科全书”, 甘州区司法局、镇司法所依托金满园“大美甘州”杏花节活动,开展民法典宣传进景区活动。

碱滩镇以生态宜居特色小镇建设为定位,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方向,以社区化综合服务为导向,以普家庄村法治文化示范街区为特色亮点,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甘州区司法局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教育整顿、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并通过奏好“三部曲”,扎实有效推进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听+学”,奏好统一思想主题曲,入脑更入心,“看+学”,奏好政治引领协奏曲,合力更合心,“做+学”,奏好服务群众进行曲,走“新”更走心。

2018年以来,甘州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丰富和发展“枫桥经验”,探索创新信访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机制,研究制定了《甘州区矛盾纠纷调处“只进一个门只跑一趟路”工作机制》,整合政法、信访、司法等部门力量 ,建立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合中心暨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分级负责受理接待调处群众信访问题、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有效推动各类信访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解决,切实预防和减少了群众越级上访。区综治中心整合人民调解、诉前调解、法律援助、司法确认、心理疏导等功能和资源,实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制度,中心吹哨主责,统筹调度人社、卫生、自然资源、市场监管、民政、住建等各职能部门工作力量,现场组织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有效靠实了信访矛盾纠纷调处化解责任,各相关单位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协同“作战”,依托乡镇、街道司法所和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诉前调解,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就地化解,形成了横向联动配合,纵向沟通协调,合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全区共建立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301个,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律师参与无缝衔接的工作流程,有效减轻了当事人诉累,缓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矛盾,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2020年1月,甘州区综治中心实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经验做法在中央电视台法治频道“平安中国”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区综治中心建成运行以来,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区”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信访群众选择司法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由信“访”不信“法”,到遇事找法,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转变,是全民守法不断深入的社会信号。

“甘州区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在法治公园、法治文化街区、广场、法治文化墙、法治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寓普法宣传于文化活动之中,有效提升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发挥党员干部普法‘播种机’作用,发挥乡村大喇叭、广播、网络等传媒作用,让党的创新理论、法律法规知识更快捷、更方便、更精准的飞入寻常百姓家。”甘州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孔建军如是说。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甘州区扎实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创建活动,目前,甘州区“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开展面已达100%,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8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4个;建成省标准化规范化司法所8个。

点滴之爱暖民心  法润甘州铸忠魂

村民自治增活力,德治送来新风尚,甘州区融合学习书屋、志愿者之家、群众道德积分银行、点单派单志愿服务等功能,通过党员干部带动群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良好家风传承、乡风文明建设等志愿服务活动,用个人“小积分”推动片区“大文明”。打造乡村记忆馆,勾起群众对故乡的记忆和对乡村的热爱,让群众在“乡愁”中感悟社会进步,在“记忆”中传承乡土文化。

坚持以评立德,开展“好村民”“好媳妇”“好公婆”“好邻居”“好儿女”等评选活动;坚持以教树德,开展“家风家训”上墙公示;坚持以文养德,开展“发现乡村领读员”农家书屋阅读演讲比赛等品牌文化活动;坚持以榜育德,开展村内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宣传。

为充分发挥村(居)法律顾问的积极作用,着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甘州区运用多种措施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与“智慧司法”有效对接,构建了互通快联的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覆盖。率先在张掖市300多名执业律师中选聘80多名优秀律师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轮流“坐班”,设置法律服务热线座席,使专线电话成为群众解决法律难题的“开心锁”,司法行政部门服务保障民生的“连心桥”。

近日,甘州区司法局忠信公证处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咨询,公证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往医院采集信息,按照法律程序帮助病危当事人及家属完成了10万元债权转让合同公证业务,及时有效保障了当事人的权利。甘州区司法局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司法为民的不竭动力,推出“我为群众办实事”公证法律服务便民10项措施,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全心全意解民忧”的工作理念,实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跑”的为民承诺,为困难群众申请减免公证收费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截至目前,共办理各类公证560件,提供免费上门办理公证32件,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338件,着力解决群众法律诉求,提高群众满意度,充分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同时,积极践行“贫者必援、弱者必帮、残者必助”的服务承诺,加强与教育、民政、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以及工会、妇联、残联等组织的工作联系,将贫困户、军人军属、未成年人、残疾人四类人群作为重点救助对象,发现司法救助案件线索、移送和办理,及时打通司法救助案件“绿色通道”,形成主动发现、主动救助的良好态势。通过开展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活动,即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又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积极贡献,不断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感。

滔滔黑河水不仅孕育了张掖绿洲,而且铸就了“塞上江南”“金张掖”辉煌的农耕文明。甘州区作为张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是一座被人文和法治浸润的美丽城市,也先后涌现出了“全国先进司法所”沙井司法所、“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党寨镇马站村、“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长安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甄学军、“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廖显龙、“全省社区矫正工作先进个人”王世虎、“全省大排查早调解护稳定迎国庆专项活动先进个人”权金章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创新发展树立了榜样和典型。

“好婆婆好媳妇”“五星文明户”“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甘州好人”等弘扬公序良俗的评选活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这亦是全民守法的生动特写,更是法治社会的美好画卷。

甘州区的法治实践验证着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将法治观念植根于民心,人人尊法、知法、守法、用法,法治甘州才会形神兼具,行稳致远。

“形成大局意识一盘棋,主动服务于依法治区建设,赢得了区委、区政府、区委政法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这是甘州区普法事业发展的定盘星。形成目标导向一股劲,一心一意开拓法治文化品牌,积极推广典型示范工程,获得了甘州区法治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是甘州区普法事业发展的发动机。形成开拓创新一路歌,不拘一格,追求突破,‘法治甘州’宣传特色显著,开辟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同步推进的全民普法新途径,这是甘州区普法事业发展的加速器。”孔建军动情地说。

甘州区司法局把学党史与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结合起来,把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贯通起来,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履职担当、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密切联系群众,扎实办好为民实事,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让群众深切感受到法治的温度。

良法善治终为民,依法治区筑平安。一座有灵魂的城市首先是有法治内涵的城市,漫步甘州区的城乡大地,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法治宣传气息,感受到甘州司法人用法治绘就崭新画卷,献礼党的百年华诞的谆谆誓言!(王刚 龚利芳 郭小英)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