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门进来 一揽子解决问题
——兰州市司法局倾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便民超市”
群众在兰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咨询。 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王刚 摄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开展以来,兰州市司法局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教育整顿的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提升全市公共法律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满足群众一个大门进来,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法律服务需求。”兰州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自武介绍说。
便民措施十二条
法律服务“零距离”
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便民超市”。兰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通过整合资源,推行“窗口化、一站式”服务模式,在服务大厅设立公共法律服务指引窗口、法律援助窗口、公证服务窗口、行政审批窗口,为群众集成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治宣传等法律服务,倾力满足群众“一个大门进来,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法律服务需求。
实现法律服务模式“智能化”。在四级服务实体平台配备智能终端,联通法律服务机构、“12348甘肃法网”、“12348”热线平台,初步实现信息共享、互动支持。开展“面对面”法律视频咨询服务,在线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及时宣传相关法规政策,发布法律援助典型案例,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便捷获取法律援助相关资讯,实现了法律宣传咨询服务“零距离”。
升级服务场所便民设施。兰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面优化硬件环境,按照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规范化要求,规范场所标识、指引,设立放置兰州市司法局编印的《公共法律服务便民联系卡》《法律援助须知》等宣传资料,方便群众获得信息、寻求帮助;配备休息椅、笔、纸杯、免洗消毒液等便民用品,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更便利、更贴心的服务。
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涉及农民工讨薪、群体性事件、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特殊案件,实行先受理再审查;对农民工、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军人军属等特殊群体申请的法律援助,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受援人,实行电话预约,上门服务。
建立法律援助与相关业务衔接机制。出台行政复议、公证、司法鉴定参与法律援助3个实施办法,明确申请条件、标准、范围,为法律援助案件中无力支付公证、司法鉴定费用的受援人提供免费服务,发挥法律援助在保障各类申请人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重要作用。
提升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质量。健全完善质量管理考核体系,制定《兰州市法律援助案件管理质量标准(试行)》等涵盖刑事、民事、行政、案件质量评估标准和办案补贴发放标准等8个规范文件,将案件从受理审查、指派承办、案件办理过程、信息录入、归档要求、受援人满意度及社会效果七个方面细化考核,实现案件质量全流程监管。
精简优化公证办理程序。持续加大公证“减证便民”力度,统一公证事项证明清单;全面推行公证“最多跑一次”,落实公证“首问责任制”,一次性明确告知办证所需资料及获取材料的途径和方式,推行公证事项容缺受理。公证处主动与公安、民政、自然资源等部门沟通协调,能网上核实的,不再提供证明材料,变群众跑路为数据跑路。
拓展公证服务领域。积极推进公证服务向知识产权、电子商务、金融、司法辅助等新领域拓展,促进公证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全市各公证处主动加强与各级人民法院的沟通协调,启动公证参与人民法院司法辅助事务工作,扎实推进公证参与人民法院送达、调解、保全、取证、执行等司法辅助事务工作。
延伸公证服务。坚持服务到底的原则,开展免费提供与公证事项相关的代办服务。包括为办理涉外公证的当事人免费提供公证书认证代办服务;为办理继承、赠与等当事人提供免费代办过户服务等,让主动服务减少群众来回跑动。
扎实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结合全系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普法行”实践活动,组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深入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学校开展普法宣传,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解答咨询等方式,指导群众依法维权,提升群众法律意识,让更多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村(居)设置公示栏,公布法律顾问的姓名、联系方式、驻点时间等,为村民与法律顾问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建立面向村(居)民的法律服务微信群,通过微信及时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疏导群众情绪、指导群众依法维权;协助社区(村)起草、审核、修订村规民约和其他管理规定,处理换届选举中的法律问题;为社区(村)重大经济、民生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决策提供法律意见,起草审查修订各类合同,依法理顺各类合同关系,超前预防各类不安定隐患。参与信访、听证活动,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引导信访人依法合理表达诉求。
积极开展法治体检活动。组织公益法律服务律师团和市律协各专业委员会律师等组成工作组,为兰州市重点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服务;各律所为本所担任法律顾问的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服务;全市村(居)法律顾问为村(居)辖区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服务。围绕政策宣讲解读、法治环境保障、风险防范化解三个方面,对企业在法治轨道上安全生产经营,促进经济稳健运行做好服务。
为群众办实事
法律援助解民忧
2020年8月17日,兰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正式建成并进驻政务服务大厅。截至目前,中心共接待群众来访5798人,其中受理行政审批事项148件,受理公证业务1000余件,受理法律咨询指引1138人次。
2021年3月17日,兰州市政务大厅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接待了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经了解,老人的儿子刘某经住院治疗后出现了癫痫和继发性精神障碍症状。据了解,2018年8月刘某以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为由将医院起诉至七里河区人民法院,该案在经过两年半的审判后于2021年2月作出了一审判决,判令医院赔偿费用27372.89元,但是当事人不服判决,提起了上诉。老人的老伴已去世并且仅有刘某一个儿子,刘某也患上了精神疾病,日常生活起居均由老人照顾。面对诉讼,老人无力聘请律师,便来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寻求帮助。
听完老人的陈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当即受理申请,但工作人员在审查后发现刘某在兰州铁路局集团客运段工作,每月平均工资3000多元,并且享受病假工资至今,不符合经济困难的条件。工作人员经进一步了解,刘某虽然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但患有精神疾病,收入都用于治疗和日常生活,经济困难,已无法支付律师费。基于老人和儿子的生活实际,本着“应援尽援”原则,决定为老人及其儿子提供法律援助。(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王刚 龚利芳)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