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刘贵

发布时间:2021-03-23 22:07:29     

调”出平安和谐曲

——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刘贵


2016年5月被中宣部、司法部评为“2011年度至2015年度全国普法先进个人”;2017年1月被省司法厅评为“先进工作者”;2019年12月被省司法厅评为全省“大排查、早调解、护稳定、迎国庆”专项活动表现突出个人;2020年12月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一个个奖项闪耀着青春奋斗的荣光,这些殊荣,属于古浪县大靖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刘贵,他所在的大靖司法所,也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司法所”“全省规范化司法所”荣誉称号。

参加工作11年的刘贵,累计受理来信来访和解答法律咨询16800余人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640余起,其中调处死亡赔偿纠纷14起,涉案资金达1520余万元,化解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的重大矛盾纠纷50余起。


宣传法律知识,他是“播种机”


身为全国“六五”普法先进个人的刘贵,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法律知识的播种机”,家里人也时常称他“法律迷”。从事司法行政工作以来,刘贵坚信要想改变农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就要从小事做起,将普法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带动群众共同学法、守法,切实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调解员刘贵.jpg

群众为刘贵(左二)送上锦旗致谢(1 月 21 日拍摄)。


并非法律专业出身的刘贵,为补充法律法规知识的欠缺,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各类法律知识和政策精神。他有一本厚厚的法规汇编书籍,工作时带在身上随时查阅,休息时仔细研读。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施行后,刘贵第一时间对《民法典》展开系统学习,力争将《民法典》知识运用到调解工作中。

11年来,刘贵始终将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使一件件纠纷圆满化解、一个个家庭重归于好、一个个迷途者回归社会,切实充当起人民群众的“暖心骨”、维护和谐的“稳定器”和党委政府的“减压阀”。


矛盾一触即发,他是“灭火器”


2015年5月,大靖镇东关村村民安某5岁的女儿独自外出玩耍时,不慎掉入徐某修建的拌合站水池中溺水身亡。事情发生后,遇难女孩的十几名家属情绪激动,要去找徐某讨要说法。这起突发事件若处理不好将会演变成群体性事件。接到调解申请后,刘贵第一时间与司法所几名干警赶赴现场处理。

面对情绪激动的家属,刘贵表示一定会帮助他们讨个公道,并耐心倾听家属的诉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一番思想疏导,家属的情绪逐渐冷静下来,并同意将小孩遗体送往县中医院太平间安放,等待处理结果。

次日一大早,县中医院里又聚集了30多名死者家属,事态再度紧张。刘贵一边耐心劝导死者家属,一边通知拌合站老板徐某前往司法所,组织双方展开调解。根据死亡赔偿有关法律规定和案例,结合现场调查取证等综合考虑,经过几次调解,双方最后达成了调解协议:徐某当场赔付死亡赔偿金及经济损失;死者家属不能采取其他过激行为影响徐某正常生活。至此,这起突发性事件得到了妥善解决。


解开群众“疙瘩”,他是“金钥匙”


调解工作中,刘贵尝试通过吸纳当地有威望的退休村干部作为调解员,发挥他们在人缘、地域等方面的优势,达到情、法、理并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大靖镇洋湖塘村安某20年前跟随在金昌八冶公司当工人的丈夫生活,后来定居金昌市,但安某在大靖镇洋湖塘村的农村户口并未迁至金昌。1992年黄灌区分配土地时,安某将承包地以及日后经营管理事务一并委托给外甥张某负责处理。2013年,修建公路及新农村建设均征用了安某所在小组的土地,张某分得征地补偿款十万余元。安某得知消息后便和家人回村,打算要回补偿款,而张某起了私心声称两次征地均未征用安某的土地。

应安某申请,刘贵邀请了两名退休村干部调解员,和司法所干警一起走访调查,询问当时负责人员,翻阅土地征用相关资料,获得了最真实的情况,对张某的狡辩进行了严厉批评。同时,与村组干部协商,安排张某的亲戚分头给他做思想工作。最终,固执己见的张某终于说出了事情的原委,接受了调解方案,答应分给安某四万余元。

矛盾化解了,心结解开了。安某丈夫专程从金昌赶来,将一面写着“敬业正直、为民解忧”的锦旗送到大靖司法所表示谢意。


用心用情帮教,他是“摆渡人”


作为司法所干部,刘贵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校园操场,聊家常、讲法律,扮演着宣传员、助理员、调解员、陪审员、法治副校长、帮教干部等多种角色。

张某因盗窃罪刑满释放后,思想极不稳定。作为帮教工作负责人的刘贵经常到他家入户走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2019年,张某筹划着养羊,但苦于资金困难,思想上出现波动,想出去再“干一票”,靠偷东西换钱买羊。刘贵从侧面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进行了阻止,并迅速组织全镇监管的其余20名社区矫正对象开展警示教育。

后来,刘贵积极联系信用社、农行和村委会,为张某申请到贴息贷款5万元,请来镇上的养羊大户给张某传授养殖技术。现在,张某不仅成为村上的致富能人,还扩大了养殖规模,由原来50多只增加到560只,同时买了一辆微型货车从事养殖和贩运。张某一家也摆脱了贫困,尝到了辛勤劳动换来的丰收喜悦,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新甘肃·甘肃法制报首席记者 王建庆 通讯员 李万红


责任编辑:高富强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