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定西市安定区司法局中华路司法所工作人员突然接到社区矫正对象孙某的短信,看似一条普通的祝福信息,却有一些告别的言辞。结合孙某的日常表现,工作人员敏感地意识到有些反常。
打电话,拒接!再打电话,关机!
通过查询,确定孙某正处在安定区定西湖公园中心位置,工作人员一边连续不断地拨打电话,一边驱车赶往定西湖公园,终于在第11次拨打电话时,接通了电话。工作人员了解到,孙某的父母早年离异后各自重组家庭,今年过年期间,孙某白天在母亲家受到责骂,去父亲家又遭受冷遇,联想到自己负罪在身,遭人嫌弃,一时想不通,打算寻短见解脱。
站在定西湖边上,工作人员与孙某持续不断地通过电话聊了近1个小时。当工作人员意识到孙某的情绪逐渐稳定时,便找借口让孙某自己回头走向岸边。终于,孙某拖着疲惫的脚步走出已经待了近4个小时的湖心观景亭,一步步走向工作人员,两名司法所工作人员心头的石头这才落了地。
午夜了,一碗热腾腾的羊肉面片,面对两名热心的工作人员,孙某一边吃一边聊,终于打开了心结。
原来,孙某大专毕业后,一直在外地打工。2020年10月,因为接受社区矫正,他回到定西不能继续外出打工,没想到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日渐激化。“30岁了还没有成家,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被判刑了很丢人……”孙某说,加上父母一些过激的言语和做法,最终导致他情绪失控。
工作人员结合孙某平时的表现,客观分析了他在矫正期间表现出的行为特点以及心理问题。当孙某客观意识到自己的性格、行为、思想等存在的问题后,终于弱化了对父母的怨气,放下了心理包袱,并且答应从第二天开始,结束游手好闲的生活,去母亲介绍的单位打工。
司法所工作人员随后分别同孙某的父亲、母亲、外婆等亲属接触,在调解他们家庭矛盾的同时,提出了尊重孙某、善待孙某的要求。“认认真真说好每一句话,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做一个有担当的人!”这是司法所工作人员对孙某的要求。持续一周的家访调解,孙某的父母主动去工作地看望了孙某,孙某也以实际行动认真工作,体谅父母,更感激为他四处奔波的司法所工作人员。
通过调解家庭纠纷和心理疏导,中华路司法所工作人员成功规劝一名社区矫正对象放弃轻生念头,挽救了一条年轻的生命,出色地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救助。(新甘肃·甘肃法制报记者 龚利芳 通讯员 郭 洁)
责任编辑:高富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法治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