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的初秋,阳光带着恰到好处的暖意,透过定点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玻璃窗,轻轻落在酒泉监狱民警谢飞的手臂上。细长的导管一端连着他的静脉,另一端通向分离机,鲜红的血液在透明的管道里缓缓流动,一点点凝聚成沉甸甸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份“生命火种”将跨越城市的距离,点亮一个素未谋面的白血病患者的明天。
据了解,这是甘肃省第7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也是中华骨髓库第20826例成功捐献案例。

向你致敬,为你点赞。酒泉监狱供图
捐献当日,甘肃省红十字人道事务服务中心主任张雅文一行,带着社会各界及全省红十字系统的崇高敬意,专程来到医院,向谢飞表达了最深切的慰问,并为其颁发了象征着人道奉献最高礼赞的甘肃省红十字会“博爱金奖”奖牌和荣誉证书。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爱心善举的褒奖,更是对“生命至上、大爱无疆”人道精神的生动诠释与有力弘扬。
初心如磐:七年善意的起点
七年前,单位组织献血时,谢飞从酒泉市血站工作人员口中听说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当时酒泉市血站的人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中华骨髓库,这些造血干细胞能给白血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他至今记得工作人员话语里的恳切,“他们问我愿不愿意加入,毕竟都是帮助别人,所以就同意加入了。”
那时的谢飞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了解并不多。“就是觉得多一个人加入,就多一分希望,万一真能帮上谁呢?”谢飞笑着说,在他看来,加入骨髓库就像为陌生人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没指望立刻开花结果,只想着“能帮就帮”。
谢飞的善举也并非偶然。从2018年开始,除了2022年因腿骨折未能参与,单位组织的无偿献血谢飞从未缺席。“第一次献完血,血站打电话说我的血用上了,那种心里的高兴劲儿,现在还记得。”在他看来,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是任何事情都替代不了的。
“髓”愿相通:毫不犹豫的生命接力
今年6月,谢飞接到了酒泉市红十字会的电话通知,得知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时,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当时没多想就答应了,就觉得能帮就帮。”正是这个朴实的念头,让他在《志愿捐献者同意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从初筛配型成功到体检合格,再到最终踏上采集台,在酒泉市红十字会与甘肃省红十字会的协调推进下,这场生命接力始终高效而温暖。34岁的他穿上警服,是守护公平正义的监狱警察;挽起袖子,是传递生命火种的志愿者。
情暖港湾:家庭从牵挂到并肩
接到配型成功的消息时,谢飞的家庭也经历了一场“小波澜”。面对亲人的担忧,谢飞的内心复杂却从未动摇,尤其是当他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受捐者是个小患儿时,这个平日里雷厉风行的监狱民警不禁动容。
这一信息传来后,谢飞的家人态度也悄然转变。起初,妻子因为担心捐献会影响丈夫的健康而犹豫不决。但在得知对方的具体情况后,她默默收起所有的顾虑,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用行动表达着支持。捐献当天,谢飞的妻子和孩子特意陪同谢飞来到医院,“因为她作为一个母亲,就想到自己的孩子,可能产生了共鸣。”谢飞回忆道,“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提过反对的话”。
星火相传:以行动播撒善意种子
采集过程中,护士多次提到:“血管不太好,可能要多试几次。”从小怕打针的他,手心攥出了汗,却咬着牙没吭声。直到看到那袋逐渐充盈的造血干细胞,他才松了口气:“终于成功了,可以放心了!”
让他更动容的,是那封来自受捐者的信。“亲爱的叔叔,等我好了,也要像你一样帮别人。”病房中,谢飞看着认真读着信的儿子,心里很清楚,自己此刻的一举一动,都是给孩子最直接的示范——帮助别人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即便会疼、会紧张,也愿意挺身而出的担当。
谢飞常对儿子说“要相信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爱”,他现在用行动证明了这句话的分量。孩子似懂非懂地看着那袋造血干细胞,或许还不明白其中的意义,但“爸爸在救人”这个念头,已悄悄在他心里埋下了善意的种子。
警徽守护安宁,热血延续生命。谢飞的初心始终简单:“能帮到别人就好”。而这份善意,正等待更多人接力——每一份骨髓库入库承诺,都是一盏为生命点亮的灯。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责任编辑:高富强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