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吸毒人员 维护社会稳定——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治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5-08-20 17:48:37     来源:法治甘肃网

近年来,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工作理念,以提高矫治质量为主线,以加强衔接帮扶为延伸,逐步构建起“规范化执法、人文化管理、专业化戒毒、社会化矫治”的全链条闭环体系,推动教育矫治从管理教育向促进复归转变,在教育挽救吸毒人员、减少毒品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系统矫治+技能赋能” 架起安置帮扶“爱心桥梁”

就业难题是戒毒人员回归社会路上的“拦路虎”,尤其对这类特殊困难群体而言,稳定的工作不仅是生存的依托,更是重塑自我价值的关键。为妥善安置戒毒人员稳定就业,培养戒毒人员社会化就业功能,省第一强戒所以戒毒康复中心为依托,构建职业培训、择业指导、就业帮扶“三位一体”支持机制,通过为戒毒人员提供就业安置、社会救助等综合性服务,实现回归指导教育与后续照管帮扶有机衔接、一体推进。

在戒毒康复中心,有20年吸毒史的戒毒人员马某因反复戒毒导致家庭关系断裂,成为“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三无”人员。马某了解到康复中心免费提供食宿后,抱着先试试看的想法来过渡一下。初到康复中心,马某对工作人员抱有很强的戒备心理,对自己的家庭状况和本人情况遮遮掩掩,在参加康复活动中也是懒散成性,对于职业培训和就业安置更是半信半疑,多年的吸毒史导致他不相信自己还能拥有一份正经工作,更认为康复中心的合作企业就是培训机构,不会一直给他发工资的。

马某戒备心强,又有多次强戒的经验。针对马某的现状,康复中心安排了经验丰富的三人包教小组对其开展隐形包教,同时安排和马某年纪相仿的民警与其积极接触,做引导教育,同时在生活中对马某关心帮助,就业安置中也让他先从最基本的岗位做起。经过民警“润物无声”的关怀和引导,马某渐渐放下了内心的戒备。他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和家人修复裂痕,和儿子能够相认。康复中心民警了解他的想法,成立三个修复小组,一组由三人包教民警继续负责马某的教育矫治,二组负责和马某家人的联络疏导。三组负责设计马某家属课堂。

通过个别教育和家属课堂,马某和亲属的关系得到了改善,马某逐渐开始正视自己,性格逐渐开朗,踊跃参加各类康复活动,在就业岗位上积极工作,工资水平也逐渐提升,能完全融入戒毒康复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引导教育,马某开始变得自律,在康复中心的生活工作更加正常。在民警的带领下,马某回到了家中,看到焕然一新的马某,他的哥哥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也联系了马某的儿子,经历过多年的隔阂后,马某终于和儿子相认。

“浪子回头金不换”,马某完成从“失控人生”到“掌舵新生”的重要转变。

“科学戒治+亲情重建” 铺设家庭回归“暖心阶梯”

戒毒人员身份的多重性决定其戒毒需要的多样性,把握好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的规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矫治质效。聚焦戒毒人员入所初期情绪波动大、思想包袱重等特点,省第一强戒所严格遵循“一人一案、一人一策”原则,采用“一查二看三谈四问”的方式,综合了解戒毒人员基本情况、戒治表现、思想动态、家庭环境等因素,准确识别其客观困难,制定个性化矫治方案,为后续精准施策、高效戒治奠定坚实基础。

日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何某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以赠送锦旗的方式,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对他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戒毒所民警对自己的暖心关怀和教育救助。

“是你们的不放弃让我重获新生,我会积极配合戒除毒瘾,以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何某激动地说。

戒毒人员何某入所初期,情绪很低落,戒治积极性不高。通过入所评估和谈话了解其情况后,戒毒大队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一人一策”动态管控,通过精准研判,制定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心理矫治及教育矫正方案,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不断强化何某行为养成,多次进行个别谈话,准确把握思想动态,做好教育引导。同时,开展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培养何某积极戒除毒瘾的信心。大队还充分利用节日期间的各项活动,培养其绘画、音乐等兴趣爱好,鼓励其积极参加所里组织的非遗技能培训、戒治成果展示等活动。在大队警察和其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他重树起戒毒信心,重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如今何某与妻子共同经营着一家建材商铺,母亲、儿子都在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重新踏上了积极向上的人生道路。

“精准诊疗+健康守护” 构筑医疗救治“安心屏障”

戒毒人员因长期滥用毒品,是各类慢性病及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为戒毒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是戒毒场所践行“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理念的重要体现。省第一强戒所始终坚持“精准诊断、规范用药、动态跟踪”的医疗理念,根据戒毒人员身体健康状况和慢性病诊疗情况,逐一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巡诊问诊,及时调整诊疗方案,形成“诊疗——用药——观察——康复”全流程管理,做到个体化诊疗、精准化管控,全力保障场所戒毒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2024年2月,张某被转送到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接受戒毒治疗。在张某深陷复杂银屑病痛折磨、身心俱疲甚至萌生轻生念头的至暗时刻,戒毒医院的医护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他点亮了重生之光。

面对张某混合感染、行动困难的棘手病情,医护人员不辞辛劳,深入研判,精准揪出病因(不规范用药、免疫力低下、情绪不稳),牺牲休息时间反复商讨,最终为他量身定制并持续优化“一人一方”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过程中,他们日复一日坚持用生理盐水为张某细心清洗患处,不厌其烦地观察病情细微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将规范诊疗融入每一个日常细节。超越单纯的医疗职责,医护人员和大队管教更化身心灵的守护者,他们敏锐捕捉张某的绝望情绪和家庭变故带来的沉重打击,主动靠前,无数次耐心倾听、循循善诱,用真诚的沟通和坚定的鼓励,帮助他一点点驱散心头的阴霾,重建活下去的勇气。体恤张某的特殊状况,他们主动协调为其申请营养餐补充体力,安排专人悉心陪护照料,在生活点滴中传递温暖。正是医护人员这种以心换心、甘于付出、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的奉献精神,贯穿于科学治疗与人文关怀的每一环节,才使得张某的病情在短短两周内开始好转,四十天后奇迹般基本康复。这份康复,不仅是身体的解脱,更是医护人员用仁爱与奉献重新托起的生命希望,让张某彻底走出了绝望的深渊,重燃了对戒治和未来的信心。

戒毒医院推行的“一人一方”精准医疗模式,其成功背后,正是无数医护人员默默奉献、精诚协作的生动写照。他们用专业与爱心,年复一年地为数百名像张某这样的戒毒人员抚平身心创伤,这份甘于奉献、守护生命的精神力量,是点燃戒毒人员新生希望最坚实的基石,也为戒毒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最温暖的保障。张某的戒毒康复故事,正是这支队伍良好作风和精神风貌的生动缩影……

“帮教同行+法律援助” 搭建权益保障“舒心港湾”

面对法律纠纷时,戒毒人员常常陷入维权困境,易引发焦虑抵触情绪,影响戒治成效与场所稳定。针对戒毒人员容易出现的婚姻撤销、债务处理、劳动纠纷等法律问题,省第一强戒所始终坚持教育和帮扶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事前预防、事中介入、事后保障”全链条维权服务机制,帮助和引导戒毒人员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切实保障戒毒人员合法权益。

部分戒毒人员在入所之前,或多或少都存有一定的法律纠纷,但由于身份的原因,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仅靠自身力量很难得到有效维护。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戒毒人员极易出现暴躁、焦虑、迷茫、无助等心理困扰,从而无法安心戒治,且为场所的安全稳定带来一定的风险隐患。为场所戒毒人员适时引入法律援助,传递的是司法温度,彰显的是人文情怀,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戒毒人员的“病灶”,体现法治精神,彰显公平正义,为维护场所安全稳定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实现戒毒人员精准化教育矫治目的。

戒毒人员张某系建筑劳务公司木工,在工作期间,不慎受伤,经诊断为右手大拇指创伤性指截断。经过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8级伤残,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本想进行法律维权的张某,又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案件因此搁置。家里母亲年岁已大,且无任何经济来源,自己作为家中顶梁柱,本应在家照顾年迈的母亲,却因吸毒成瘾,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尤其想到自己文化较低、不懂法律,无法维权,且今后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内心感到焦虑、无助、迷茫,情绪愈发难以平复。

入所后,张某心情烦躁、紧张,注意力不能集中,康复训练时无精打采,习艺生产过程中自由散漫,加上失眠、早醒、食欲差,情绪极易产生波动,根据同组戒毒人员反映,张某平时沉默寡言,有时脾气暴躁,容易为小事争论不休。

民警分析认为,张某内心矛盾冲突的原因,基于以下两方面对其影响较大的生活危机事件,张某作为家中顶梁柱,在其接受强制隔离戒毒后,家中无经济来源,家中老母亲无人照顾,内心充满担忧。张某在入所收治后,自己的工伤赔偿案件被搁置,无法进行维权,难以拿到应有的赔偿款,加之自己文化程度低,身体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对未来感到迷茫、焦虑、无助。

针对张某实际情况,省第一强戒所利用大队法学专业及从事过法律实务工作的民警向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阐释,帮助戒毒人员张某了解工伤相关法律知识,并进行解读,为其答疑解惑,打消思想顾虑,为适当适度合法维权打好基础。并依托红古区司法局驻所法律援助服务站的平台优势,积极协商沟通,引入法律援助专业服务,指派专业律师为张某提供法律援助,最终促成张某与用人单位达成和解,获得全额赔偿款19万元,成功化解高墙内的“心结”。

(新甘肃·甘肃法治报记者 龚利芳)

责任编辑:高富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法治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法治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